院区“清零”后,医护人员开始收拾病房,准备离开。厦门援鄂医疗队护士长和同济医院的护士长抱在一起,“搂着掉眼泪,哭得很伤心。” 光谷院区清零后,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在手套上写上“一起回家”。受访者供图 文 | 新京报记者王双兴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张彦君 4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安静了下来。 门诊楼前围起路障,除了发热门诊,其余场所都已经关闭。上百箱防护服堆在医院大厅的窗边,走廊空荡,阳光从西边的窗子里漫进来,座椅和病床尚未恢复到原本的位置。只有保洁和安保人员在楼里进出。 在此之前,这里急救车鸣笛声不断,穿戴防护服的医生们来回忙碌。很多时候,828张病床都满员,呼吸机昼夜不停……在疫情期间,共1462名新冠肺炎病人在这里治疗,有的康复出院,也有的病重离世。 3月3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最后的病人中,有132位需要继续接受治疗的被转运到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其余全部出院,这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完成“清零”。 院区清零后,17支援鄂医疗队撤离,本院医生则在医院附近的一家酒店里隔离休整。正在隔离的光谷院区医务处处长祝伟正在和同事们做复工规划,“会设计几个方案,看哪个比较合适。”他介绍,医院将在两周后逐步复工,各个科室将会根据硬件和人员等实际情况逐步恢复。 4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清零后,医院变得空空荡荡。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 “清零”的光谷院区 4月1日,光谷院区所有病区的门都紧闭着,只有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在岗,穿着防护服,偶尔有人来取CT片子。 自2月5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被征用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整个医院开放17个病区、828张病床收治新冠病人。四天后,17支援鄂医疗队陆续进驻,当天晚上开始,祝伟和同事们“没睡觉,天天收病人”,三天三夜把828张病床全部收满。 现在,院区清零,祝伟开始隔离休息,“脑袋里什么都不想。”第一个早上,懒觉睡到九点半;下午到东湖边散步,一口气走了一万五千多步。 空荡荡的医院里,现在只有负责保洁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把塞满黑袋子的垃圾箱往医院西南角的垃圾点拖。袋子里装的,是病区清洁区丢弃的生活垃圾。 4月1日,工作人员在医院里运输垃圾。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 那些可能沾染新冠病毒的垃圾——病房里的医疗废物、患者的食物残羹,被装进两层黄色的袋子里,工作人员称它们为“黄垃圾”。“黄垃圾”被集中置放在医院的地下一层,由专门的车辆运走,进行焚烧处理。 59岁的老徐在医院所负责的就是“黄垃圾”的拖运。随着光谷院区病人的清零,垃圾也在逐步清零。在病人最多的时候,他一人一天要拖25桶“黄垃圾”,拉到地下室时,原有的房间已经容纳不下,垃圾被堆在外面,“一人多高”。 现在,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黄垃圾”变少了。3月31日,他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只从病区里拖出了十余桶“黄垃圾”。 4月1日,光谷院区楼道里的“黄垃圾”。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 到了4月1日,医院仅留一两个人收尾,老徐无事可做,便跑去医院旁帮建筑工地清理垃圾。 接下来的14天,是医务人员的隔离时间,也是医院进行清洗和消杀的时间。医务处处长祝伟说,14天后,院区将会逐步恢复运营,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 祝伟和同事们将在隔离期为复工做预案——门诊怎么接诊病人?怎么甄别新冠病人?病房怎么排查?如果有新冠病人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他们提前进行规划。 最后的患者 3月30日上午,由厦门援鄂医疗队二队负责的E3-9楼重症病区最后三名康复患者出院,病区清零。 出院前,三位病人站在“舱内”病房区,医护人员分两列站在窗外,隔着一扇方形玻璃窗拍了合影。 厦门援鄂医疗队二队所负责的病区最后出院的三名患者,隔着玻璃竖起大拇指。受访者供图 这个病区从2月10日起便由厦门医疗队二队138名医护人员接管。50多天里,共收治了142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症129例,危重症13例。 3月12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宣布,计划分期分批把武汉市50多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集中转向包括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等在内的10家,腾退医院立即开展消杀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满足广大市民的就医需求。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陆续把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陆续转入同济医院中法院区。3月30日这天,整个光谷院区仅剩6位康复患者准备出院,一位患者使用着ECMO(静脉体外膜肺)等待转运。 “留”到最后一天转运的患者病情复杂,ECMO之外,还需要有创呼吸机和床旁血滤机才能维持生命体征,任何一个设备出现故障都将是致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