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厦门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新品河鲀培育“出水” 或将走上厦门市民餐桌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8
摘要:新品河鲀培育“出水” 或将走上厦门市民餐桌

  

新品河鲀培育“出水” 或将走上厦门市民餐桌

  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外景。

  

新品河鲀培育“出水” 或将走上厦门市民餐桌

  培育的东方鲀。

  

新品河鲀培育“出水” 或将走上厦门市民餐桌

  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内部设施。

  说起河鲀,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又爱又恨,它是一道饱受赞誉的餐桌美食,但其中的毒性又令人望而生畏。而在专业的研究人员看来,河鲀不仅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它身上所蕴藏的药用价值更是值得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经过十几年探索研究,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已培育出了两到三个东方鲀新品系,还编制完成了两个东方鲀养殖品种的人工繁育地方标准。培育出的低毒甚至无毒的东方鲀新品系,或将能走上百姓餐桌。

持续研究

  让河鲀走上百姓餐桌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0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就已经开始了对河鲀的深度研究与价值挖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菊黄东方鲀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东方鲀人工育苗鱼、生态养成、遗传育种、病害防治、增殖放流、河鲀毒素提取与快速检测等技术体系。目前,全省东方鲀养殖面积已达7500公顷,产量8000吨,达到了产业化水平。

  2016年9月,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通知,农业部确认大连天正、江苏中洋等12家单位为第一批养殖河鲀鱼源基地,此举无疑给福建省继续做大做强河鲀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为了促使我省的东方鲀和东方鲀鱼源基地早日有条件放开,促进我省东方鲀产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开展东方鲀良种繁育与产业化工程建设也就变得势在必行。

  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来看,福建省开展东方鲀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归根结底也是让百姓能够更科学、安全地食用河鲀,使河鲀走上寻常百姓的日常餐桌。

加强育种

  形成高质高产良种

  在位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附近的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内,一批又一批双斑东方鲀、菊黄东方鲀、黄鳍东方鲀“宝宝”在这里诞生成长。经多代科学选育,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已经产出了一批遗传性状较为优良的新品系。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自主培育新品种河鲀?这与近年来养殖河鲀经济性状下降的现状有很大关系。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洋生物增养殖研究中心主任钟建兴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95年,福建渔民就已经通过养殖野生鱼苗进入河鲀养殖产业,但这些野生种“代代相传”,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表现出了遗传性状不稳定、生长速度减慢、抗病力下降等问题。

  种质资源是养殖生产中最为决定性的物质基础,一个优良的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反之也能摧毁一个产业的未来。所以,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来说,育种是决定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和延续的关键,通过有目的性的、一代又一代的“优选劣汰”,最终形成高质量、高产量的优良品种,才能将产业做强、做大,继续发扬光大福建省的水产养殖优势。

攻克难题

  培育出两三个新品系

  为了培育出最适合福建省养殖条件的河鲀新品种,钟建兴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克东方鲀种业创新难题的征程。

  要扭转福建河鲀日渐式微的局面,首先必须解决河鲀育种、良种保存以及健康鱼苗的培育等技术问题。钟建兴所在团队从全国沿海各地引进东方鲀野生、养殖群体,以速长、抗逆等为选择目标,结合群体选育、家系选育的技术方法,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给亲鱼“打分”,从鱼群中挑选出最适合繁育的亲鱼展开繁育。

  钟建兴告诉记者,河鲀种质提升面临着一个很大难题,那就是东方鲀的性成熟期长达三年。也就是说,选育新品种河鲀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得不经过漫长的等待期。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断的探索研究,福建水产科研人员从提升种质和生态化育苗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福建产东方鲀的种质质量和健康水平,经过多世代选育,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两到三个东方鲀新品系。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编制完成了两个东方鲀养殖品种的人工繁育地方标准。而对食客老饕而言,科研人员通过对河鲀的遗传育种、摄食、环境等因素的控制,培育出的低毒甚至无毒的东方鲀新品系更是一大“利好”。

  点击

预计至2020年

  培育东方鲀良种2000万尾

  >>项目内容

  以东方鲀种质和基因资源库建设、东方鲀遗传育种中心建成、东方鲀控毒及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养殖东方鲀食用安全体系构建为主要内容。

  >>经济效益

  预计至2020年,项目执行结束,培育东方鲀良种2000万尾,推广养殖面积3万亩,产值1.8亿元。预计至2025年,培育东方鲀良种5000万尾,推广养殖面积7.5万亩,产值4.5亿元。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将加快饲料、养殖、加工、物流、餐饮等河鲀产业链发展,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选育东方鲀良种,建设良种场,完善良种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示范推广养殖,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构建养殖东方鲀食用安全体系,依托河鲀育苗和养殖产业,促进特色餐饮行业的发展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为渔村提供就业岗位,保障渔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河鲀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生态效益

  东方鲀种业体系建设与完善,可使东方鲀的养殖群体能够维持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实现其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人工养殖亲体资源有稳定可靠的来源。推广良种健康养殖,可提高饵料效率,减少药物使用,有效降低养殖污染物排放,改善养殖水域环境。 (厦门日报记者林雯图/记者张奇辉)

原标题:新品河鲀培育“出水” 或将走上市民餐桌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