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场景,科技赋能研学旅行。 9月19日,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举办的2019武汉文旅融合光谷高峰论坛在武汉光谷盛大开幕。本次峰会以“科技赋能文旅,共生共荣共赢”为主题,聚集了文化、科技、旅游企事业单位共计550余人,围绕文化旅游新产品供给和新业态融合展开深度交流与资源对接合作,推动了武汉的文化、科技、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创新发展。身临其境创始人兼CEO刘宣付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宣付表示,研学旅行就是最好的文旅融合。中国研学旅行行业目前存在诸多痛点,如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匮乏和安全问题隐患等,但在5G时代下,依托智慧型研学旅行模式和以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的方式,可有效解决传统研学旅行困扰,以创新应用场景,科技赋能研学旅行向前发展。 以下为刘宣付演讲全文: (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而来,执惠略做删减) 各位领导、嘉宾,大家好!我是刘宣付。今天带来的演讲题目是“科技赋能,研学旅行助力文旅融合”。我会分六个方面跟大家做分享,首先是第一个方面:文旅融合开局新时代。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怎样的项目才能做好文旅融合呢?我们认为研学旅行就是最好的文旅融合项目,它可以带来2到7天的时间来进行深度的旅游体验和研究性的学习,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流量,这个流量包含了客流量、现金流以及商流,有了客户我们的流量就会变成价值。景区周一到周五的客流量很小,而研学旅行正是解决了景区这个空暇的时间段没有流量的问题,在工作日为景区带来了流量,也就带来了价值。 国内的研学旅行市场已经达到近千亿,研学旅行是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依托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研学基地和营地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目前主要有五大原因,使得国内研学旅行的投资非常火热,一是政策的导向,二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三是用户基数的庞大,四是教育消费的升级,五是契合了景区景点的诉求。 先从政策层面来看,由教育部牵头发布的《关于研学旅行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性与具体要求。2017年和2018年是《意见》的具体实施年,到2019年研学市场更加地火爆, 各类政策中主要将研学旅行和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目前为止,中国有34个省市,包括县级市、地级市都出台有研学旅行与学分挂钩的政策。2018年,湖北也发表了研学旅行的相关意见,武汉市旅游局是第一个推出研学旅行标准的城市。因此研学旅游行业的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2018年就有高达946亿的市场规模,并且每年均保持20%的增长幅度,是国家GDP增长幅度的四倍多。 那么,研学旅行的体量已经有了,但在国内有多少的人群适合于参加研学旅行呢?大概是1.74亿。据权威数据统计,研学旅行相关的营地在美国有1.2万个,在俄罗斯有5.5万个营地,在日本有3700个营地,而在中国的基地和营地不足2000个场地,未来的空间大家想想有多大。最后一点是契合了景区的诉求,促使文旅投资更为地火热。 在中国尽管能够开展研学旅行的机构较多,但整个行业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时间短、价格低廉、大的投资并不多、只旅不研的现象较为严重,而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一定是以教育为主,旅行为辅。再就是在很多的地区没有研学的营地和基地,《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就是说小学生的四五六年级应以乡情和区情为主,初中生应以省情和市情为主,是不能跨出本地市区。反观武汉市的初中生研学旅行已经离开武汉到了外地,不能够就近就便开展,此外也足以说明武汉当地目前的研学旅行资源较为紧缺,急需增建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营地、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