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的科技资源,分布向来不是和教育资源完全重合。比如深圳2018年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2.86万件和14.02万件,广州分别只有17.31万件和8.98万件。教育的短板可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科技企业来弥补。 相对而言,那些拥有顶尖学府的城市,如果科创弱、产业弱,哪怕能找到足够的生源,未来同样很难留得住人才,兰州大学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可以说,一座有一流高校但发展欠佳的城市,永远要比一座有教育短板的经济强市更危险。 像金融、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北上广深等少数核心城市。这些高薪行业,几乎将全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一网打尽。新经济火热的杭州,高校数量并不占优,依然能成为毕业生青睐的目标城市。 从高校的分布就能看出,优质的资源永远是集中在一二线,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所以别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停滞不涨,北京甚至下降,但只要门户大开,依旧会像广深那样,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 而且随着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出行更加便利,人口、人才流失的失衡局面将更加严峻,拥有985的十八线和只有211的一二线城市,差距还会逐渐拉大。 那么在这场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哪些城市会受益呢? 正好这两天“泽平宏观”和第一财经都提到了十大城市的概念,其构成名单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以及重庆、天津、成都、南京、武汉、杭州六大二线。这个名单西部菌总体比较认同。当然后面还有苏州、西安、郑州、青岛等城市在猛烈追赶。 中国的优质资源,几乎都集聚于此,作为区域中心,它们未来有成为超级城市的潜力。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就业、投资,将目光优先投向这些城市,大体不会错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