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从狭窄的街道到宽阔的马路,从一片片农田、平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自行车代步到汽车出行……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日起,泉州网联合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共同开展“新老图片看泉州”图片征集和网络展示活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展示泉州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发展变化,感受泉州人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与激情。 泉州网2018年11月22日讯 作为古城泉州的文化中心,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于1953年秋诞生了,65年来,文化宫影响了好几代人。对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文化宫或许是他们最初接触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对50后和60后来说,文化宫可能曾陪伴他们度过了大多数的休闲时光;对70后和80后来说,文化宫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美好的回忆。如今,工人文化宫积极发挥“学校与乐园”的职能,广泛开展了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娱乐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市工人文化宫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与变革,建设、规模、功能都发生了提升和变化。下面这一组市工人文化宫的新老照片,见证了工人文化宫40年来的的历史变迁,也承载许多泉州人的童年记忆。 在很多泉州人心目中,工人文化宫与百源川池是不可分的,一说到文化宫,自然会想到一池碧水,一座亭台,还有那欢快的舞步、美妙的歌声。图为80年代初市民泛舟百源川池。(泉州市档案馆馆藏) 1951年,市民身穿绿色仿军装在泉州百源川池拱桥旁留影。这座拱桥的方位是否在现在的放生池附近,有待考证。知情者可在文后留言。(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 1963年的铜佛寺及百源川池。(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 70年代,文化宫百源川池全景图,百源川池所处位置是古城鲤鱼的眼睛。(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 20世纪80年代航拍百源川池。(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 百源川池现貌。(鲤城区档案馆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