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中心城区向东,驶过后渚大桥,一江之隔,“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秀涂至崇武海岸线、素有“泉州城市之眼”美称的百崎湖、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被称为“城市绿肺”的红树林、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海丝生态公园、海丝艺术公园,如珍珠般镶嵌其间,山水灵秀、人文荟萃,城市魅力,尽在其中。 这里是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于2010年,拥有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块“国字号”招牌,致力于打造两岸合作先行区,建设泉州城市副中心。 十年来,台商人以“立大志,吃大苦,创大业”的干劲,奋力推动“一园两桥三城四网五产”发展建设,开启了一个国家级新区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日夜兼程 一座新城正在崛起 自成立之初,泉州台商投资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将国家层面的支持迅速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动能。 “五纵五横”的路网建设全面铺开,道路建设总长超200公里,建成258公里的地下管网,泉州后渚大桥东桥头互通立交竣工通车,东西大道、南北大道等十几条主次干道建成通车,福厦高铁经过新区,将于2022年开通运营,高品质绿化亮化,使得每条路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5年11月,占地1080亩的海丝艺术公园盛大开园,成为泉州城市新名片;2019年9月,占地4000多亩的海丝生态公园开园,成为泉州市旅游网红打卡地,“向日葵(行情300111,诊股)花海”被央视等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泉州台商投资区着力突出环泉州湾核心区域和依山傍水、沿江靠海的优势,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突出“闽风台韵”,切实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与特色,以白沙片区、湖东生活启动区和蓝色经济培育区,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叠加宜居旅游生态,“泉州城市副中心”已现雏形,一座交通便捷、宜居宜业、生活舒适的现代化滨水生态城市呼之欲出。 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项目,以“一廊、四区、多景”打造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公园。陈凤阳 摄 厚积薄发 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一组数据显示,泉州台商投资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15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330.34亿元,总量增长了2.87倍。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围绕健康医疗养生、文化旅游服务、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交通等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相继引进玖龙纸业、中国中车(行情601766,诊股)、烯石新材料、泉州高品医学检验实验室、八仙过海大型旅游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及40多家台资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签约项目146个,投资额超2000亿元。 台商区培育和壮大绿色智能交通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服务、健康医疗养生、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主导产业。陈凤阳 摄 产业的不断聚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泉州台商投资区持续深化“放管服”,在全国首推新办企业“全链条+套餐式”精准服务、在全市率先试行“一窗办”改革和建成“一站式行政服务超市”等多个“率先”,掀起了简政放权的效能风暴,真正把政府服务送到企业、项目、群众家门口。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台商区市场主体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增长,市场主体从新区成立之初的近3000家(户)增长到25300家(户)。“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人来新区生活、投资、创业,带来了更旺的人气、更多的项目和创新活力。 台商区率先提出以对台“六个先行”作为打造“两岸合作先行区”的主要突破口,先后出台促进两岸融合等4份政策文件,包括鼓励台商投资与开展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7方面44条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国首创台籍职工当选区总工会副主席,设立大陆首个台籍职工法律服务工作站,推动德润产业园等8个“人才之家”、洛阳古街等5个“台胞驿站联谊点”联网共享,扩大台湾青年人才“朋友圈”,近年来已吸引台湾人才241名。 台资医疗企业入驻台商区德润产业园。陈小阳 摄 结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创新推出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机制,玖龙纸业(泉州)有限公司作为泉州市首批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试点,目前已自主认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39人。近期,该企业已有4名高层次人才在区内成功选房购房,享受到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资金的购房补助45万元。 决胜小康 建设和谐幸福新区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泉州台商投资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构建“天网、地网、保障网、服务网”四网民生工程,优先保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助老养老、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总投资12亿元的湖东实验学园于2018年建成并招生办学,14所中小学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市级验收,省教育“两项督导”获全国督导专家组一致好评,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50.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1%,提前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高位嫁接优质资源,已引进落地清华大学启迪美术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泉州学校、福建省实验幼儿园泉州分园、泉州实验中学台商分校等优质学校。 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邀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领衔设计区级公共文化场馆,计划投资约16亿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城市规划展示馆、剧院、体育馆等10个场馆。全区已建成2个百姓书房以及62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今年将新建2个百姓书房及10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改造完的洛阳古街保护利用示范段。陈霹 摄 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先后与上海长征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等单位的名医教授团队合作,在区医院成立4个“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全国一流的医疗服务。加入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持续深化区医院与泉州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协作,将台商区医院设立为泉州第一医院台商区分院。加快组建台商区医院与市第三医院、市中医院、市急救指挥中心专科联盟,开展公立医院“暖心服务”行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乡风文明持续提升。结合疫情防控,全面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全区已劝导取消各类婚(喜)事宴请109起、倡导丧事简办131起。推进新型小区红白喜事服务场所建设,创新提出“五个一”标准,即建设“一个场所”、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个流程”、组建“一支队伍”、筹集“一笔公益金”,通过引导群众集中办丧办宴,切实提升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