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 X是全球第一家专注于二手球鞋交易的平台,由曾在IBM担任咨询顾问的球鞋爱好者Josh Luber在2016年2月创立。在被全球视为资本寒冬的2018年,美国知名球鞋转卖平台Stock X完成了4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10亿美元,成为底特律和密歇根地区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虽然国内的二手球鞋交易平台无一例外都是再向Stock X模仿致敬,但事实上,这些效仿者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这得益于国内Sneaker文化的扩散以及假鞋泛滥的特殊“国情”导致。 业内人士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相比国外,中国的Sneakerhead处于炼狱难度等级。由于历史遗留原因,Nike、Adidas外迁后在福建莆田等地留下了一批代工厂,小的工厂没有树立起品牌,只能靠着造假谋生。 并且莆田在仿制球鞋上已经做到了极致,有的假鞋甚至质量要比真的还好。这也促使球鞋鉴定成为了国内Sneaker的刚需,也间接使得二手球鞋交易平台兴起。 有货UFO负责人大魁介绍,自从有货UFO去年年底上线后,半年多的时间GMV已经过亿。有货内部也把其放在了足够核心的位置,不仅通过主APP为其导流,甚至不惜成本的在上线半年内不收取任何交易佣金, 另一平台nice也在这一波风潮中续了一秒。 nice原本是对标国外instagram的图片社交产品,但是后期用户数据下跌,融资不顺,在岌岌可危之时转型成为了球鞋交易平台,据其他媒体报道,目前年交易额已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虽然有货UFO、nice等平台发展迅猛,但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这些平台中,毒的市场份额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并且和第二名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据了解,2018年中旬“毒APP”每月GMV已经接近2亿元,2019年全年GMV可达60-70亿元,2019年3月毒的月活超过140万。 业内戏称其为一家“毒”大。 在这些过程中,鉴定能力成为了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毒飞速崛起的原因,事实上早期虎扑装备论坛活跃KOL也正是现在供职于毒APP上鉴定主力; 有货UFO也在依靠之前YOHO!杂志的资源笼络了一批KOL,并且还在不断培养着鉴定师队伍; 而nice这种半路出家的则缺失这些优势,目前主要依靠毒和get来“外包”鉴定。 这种鉴定服务的出现也让用户可以更加放心的在其平台上自由交易,从而使得“炒鞋”这一现场得以发生,并且不断扩大 “有了鉴定能力相当于有了公信力,下一步这些平台要做的就是把用户攥在手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只有成了规模体系,才能撑起这些平台‘交易所’的属性。” “不过以目前的用户规模来看的话,如果说毒相当于A股,而其他平台则更像新三板。” 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这些新兴平台上买鞋,目前也存在着交易风险。 比如以“毒APP”来说,其最为核心的“球鞋鉴定”服务就屡次被人质疑。 2018年2月,“毒APP涉嫌售假”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1.6亿阅读和1.2亿讨论。有用户爆料称,在“毒APP”上买了球鞋,但在另外一个平台上鉴定为假,“毒APP”给出300元作为“封口费”。 除此之外,也有网友晒出,在“毒APP”上买的鞋,“两只鞋子标记的是一样的尺码,却不一样大小,左脚的鞋子严重起球还没有填充物和纸包……” 甚至有媒体曾经质疑,“毒APP”平台共有17位鉴定师,但平台累计鉴别超过1600万件商品。平台上日均鉴定数量鉴定师,累计鉴定球鞋180多万双。如果按每天工作24小时无间断推算,平均鉴定1件商品的时间仅为18秒。 这几乎超出了常人的认知。 据了解目前毒主要鉴别方式为“云鉴定“,即鉴定师分散在各地,鉴别球鞋时主要依靠拍摄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观摩真伪。 “其实如果省去拆箱拍照的环节,一名熟练鉴定师其实2-10秒之内就能鉴定完成。”大魁解释,“但其实目前主要难在fake的造假工艺也提升到真假难辨的程度。” 他拿出一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yeezy告诉河豚君,“这双fake寄到我们鉴别中心的时候,我们许多鉴定师也拿捏不准,材质、工艺、甚至鞋盒的重量都和正品相当。” 随后他指了指鞋底,“如果不上手摸鞋底boost材料,根本看不出来,这是目前云鉴定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是我们坚持实物鉴定的原因。” JS也表示曾经有朋友将一双fake搭配着真鞋盒拍照录视频给某平台检测,居然也顺利通过了验证。 之前在虎扑的一些贴子中,有用户反馈某些假鞋贩子和鉴定师存在利益捆绑,这些鞋贩子出手的假鞋会在不明显的地方做一些标记,而鉴定师看到后一律Pass。 但在采访中,无论是JS还是KK都还对其抱有肯定,“阴谋论一直都有,真真假假谁知道呢?但我愿意相信毒还不差这点钱。而且被爆出售假的情况比例确实不多,毕竟是鉴定师也是人,做不到万无一失。” 他们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毒、有货UFO等平台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假货泛滥的局面,基本上现在Sneaker们只要买鞋都会随口问一句,“能过毒吗?” 但利用平台的公信力,也滋生出了另外一门灰色生意。 比如目前在莆田假鞋作坊,在出厂的同时还提供、包装袋以及过毒4件套、GET鉴定APP防盗扣等配套小玩意。而在闲鱼等app上也充斥着一批贩卖假标签的商贩。 这一套印有毒APP鉴定书、防盗扣、印着毒APP标志的包装盒等物品仅需要几元钱,但足以“唬住”大多数买家。 所以几乎稍有经验的Sneaker买到球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其他平台再鉴别一次,但事实上,如果不是靠谱的渠道,即便验出真伪,也难以退货。 甚至,目前几个主流的球鞋交易平台也不认同其他家的鉴定结果。 不过,JS认为这些还不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或许真假鉴别随着平台和厂商的技术更新未来会有所改善。但炒鞋带来的风险更像是平台有意而为之。” 在小Y的微信里有一个300人的球鞋交流群,但里面占据多数的人并不是Sneaker,而是鞋贩子。 这些鞋贩会利用一切热度来炒高一款鞋型的价格。“比如在某个时间段,有几个鞋头会号召我们同时在平台上拍下一款鞋型,然后把市面上的这款鞋都屯在自己手里,炒高价格,再去出售。” 小Y也因此跟着几个鞋头大赚过一笔,但也有“赔本”的时候。 “比如有那种鞋头,自己本身就屯了一批鞋,然后拉个群,发动大家一起在某个时间点炒高这双鞋的价格,然后自己偷偷出货。让这群跟着冲的韭菜充当接盘侠。” 小Y分析,这背后多多少少也有平台参与其中,把鞋子的价格炒高之后,平台从中收取的手续费也能高出许多。 甚至一些平台中,官方会置顶一些分析市场行情的帖子,似乎有意引导某些球鞋的价格。 “最蠢的就是这种分析行情的,都跟着你走,等着被你割韭菜?”小Y讽刺道。 但多数人并没有他这种认知,或者说,其实鞋圈的每个人都知道,彼此又都乐在其中。在一片熙熙攘攘的竞拍下为这股Sneaker的文化平添了一丝魔幻。 或许在未来,这些二手球鞋平台的用户须知中得多添加一条: 鞋圈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