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委书记陈万东(左一)调研容宇科技石墨烯智慧路灯生产线。方薇 摄 涵江区长连向红(右一)在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调研。方薇 摄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 通讯员 林亦霞)在这里,莆田高新区朝着“增芯强屏”方向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同时,也推动整车制造全产业链的生成。 在这里,滨海产业新区3个3万~7万吨码头预计明年12月前投入使用,广阔的腹地和良好的配套,迎接五湖四海的项目。 在这里,新涵工业园区将建设成为新涵产城融合创新区,也将成为大学城相配套的产学研创基地,更将是莆田市城市“东拓南进”战略的重点节点。 莆田市涵江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在增资投产、传统产业转型、技术改革、众创空间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让更多的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路,交上了一份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云度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方薇 摄 龙头带产业,产业造集群 今年元旦,莆涵路通车,从涵江区到莆田主城区缩短至六七分钟,这为城涵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加速度。近年来,涵江区主动融入莆田主城区,在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上坚持南拓西联,举全力开发塘北、兴涵水都、国际商贸城新三大片区,推进主城区扩容提质,建成区面积比5年前增加30平方公里。 全区扩了容,提了质,自然为“引凤筑巢”。 这两年,涵江区政府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广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涵江区发改局副局长郑玉枝介绍:“前段时间,我们成功引进合力泰项目落地。涵江向来有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此次项目的引进,让这一产业搭上了世界级的高端产品,从而焕发新机。” 涵江区精心筛选一批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具有代表性、带动性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分类管理、指导,进一步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绿色通道服务、市场促销等手段,集中资源加以扶持,让龙头企业产值占区经济产值比重高达50%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是涵江区优先发展的模块。涵江区经信局主任科员陈剑锋介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华佳彩高世代面板、HDT高效太阳能为龙头,填补涵江区LCD显示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和产业空缺,发展LCD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配套产业,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显示产业集群;以8英寸集成电路、福建省福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砷化镓项目等为龙头,带动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整机应用为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百威世界级智慧低碳工厂(资料图片) 此外,以云度新能源汽车、维诺数控、中涵机动力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百威英博雪津、中粮两片罐、新黑龙食品、“方家铺子”、“海一百”食品、“水手”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了涵江区实现“一个龙头产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的速度。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项目作为支撑。1—9月份,379个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0.5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7.05%,超序时进度2.05个百分点。 “落实‘五个一批’要求,抓紧项目‘牛鼻子’,才能支撑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涵江区委书记陈万东说。今年前3个季度,涵江区共策划、筛选“五个一批”项目321个,总投资1793.1亿元。 技改,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曾经,全球90%的计算器出自涵江区。但这些年,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电子产业逐渐走下坡路。 涵江是工业大区,工业产值占莆田市的份额超三分之一。郑玉枝说:“但是,大部分是传统产业,利润低、经营被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任务,要从挖掘传统企业潜力入手。”涵江区加大力度扶持一批有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力的企业,引导他们增资扩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 今年4月,莆田市海一百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新建液氮生产线,这条线让加工生产高档海产品的能力迅速提升。这家早期以生产国内酒店凉菜为主的公司,近年来在区政府的扶持引导下,逐渐转型成为以出口鲍鱼罐头到东南亚为主的企业。 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蔡晟介绍,新引进的液氮生产线,冻住一只鲍鱼只需6秒。如此,鲍鱼不会产生放在冰箱、冷冻库里易结的冰晶,从而减少蛋白质流失。有了液氮生产线,预计鲍鱼罐头加工能力可以从去年的3500公斤/天提升到5000公斤/天,年底有望突破1亿元销售额。 在莆田市高新区的入孵企业产品展示厅里,摆放着一个看上去挺平常的茶盒。“以前,企业加工生产这样一个茶盒,大概要两三个小时。但现在,用上我们的小型激光设备,不到30分钟,一个样品就可以成形。”雷腾激光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国镭告诉记者,最近,公司还与莆田学院机电系合作,改进设备,在食用产品上使用激光刻字,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更环保。眼下,已经有不少的订单在路上了。 涵江区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涵江区的企业技改热情不断升温,一批老牌传统企业通过技改脱胎换骨。 创客梦工场展览品 俞靓 摄 众创,高新产业起飞平台 “这群盟友,为理想正名”“这滴雨水,为价值而存”……这些格言,写在莆田高新区“创客梦工厂”的二楼墙上。云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创源机械、泰合医疗、欣彦环保等一批企业从这里走出去,成长起来。 创客梦工厂是莆田高新区创业创新中心在科技孵化器的基础上创建的综合众创空间,依托莆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创客梦工厂运营总监黄华春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送走了已经成形的37家企业,目前在孵创业项目31个,主要涉及石墨烯材料柔性热膜的研制、智能家居以及电子商务团队等,另有医养融合平台、拼装式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正在洽谈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