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南平專場 南平市委書記袁毅 焦艷攝 人民網福州9月11日電(林曉麗)“我們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路子,做好優勢轉化的文章,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收獲了金山銀山。”11日,福建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南平專場舉行,會上,南平市委書記袁毅介紹了南平踐行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決心。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開門見綠、山清水秀的南平,是地球同緯度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地區之一。袁毅常用四句話介紹南平:“清新怡人的綠色寶地,書香誘人的文化高地,風景醉人的旅游勝地,環境引人的創業福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綠色之變。目前,南平的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續四年居福建第一,生態基底更加厚實。“很多客商和我說,在武夷山晚上睡5—6個小時就精力很充沛,因為這裡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睡眠質量特別好。”說到生態,袁毅信心滿滿。 二是交通之變。早些年,南平的山高路陡、林密溝深,交通十分不便。“一些老同志跟我說,原先,從南平到福州出差,要坐一整天的車,出一次門很不方便。”回望過去,再看看現在,南平大變了樣。 如今,南平的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通車裡程位居福建全省第一﹔鐵路通車裡程居全省首位,合福高鐵通車后,南平到福州僅半個小時、到上海不到4個小時﹔同時,閩江航道、武夷山新國際機場也在加快建設。 三是水美之變。袁毅坦言,過去南平基礎設施欠賬較多,且南平水系發達,但城市防洪等級不高,過去常常受洪災侵襲。 這兩年,南平結合水生態治理和人居環境整治,在全國率先推進“水美城市”建設,實現了從“水患之地”到“水美南平”的華麗轉身。在防抗今年的暴雨洪災中,南平的水美工程經受了考驗,發揮了防洪保安的生態功能。 四是小康之變。南平是山區、老區蘇區,在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中,南平就佔了5個。經過多年的努力,南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到實現基本小康。去年,南平建檔立卡的12.8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4個“脫帽”,最后一個也將在今年“摘帽”。 如何實現這“四個變”?南平抓住生態優勢轉化“做文章”。 生態是南平的寶貴財富。近年來,南平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互促的綠色發展新路子。“我們所選擇的產業,不僅不會對綠水青山帶來影響,而且這些產業發展好了,對保護綠水青山更有利。”袁毅介紹。 【1】【2】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