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丰产林 章圣德摄 新时代的“绿色金库” 见证高质量发展 树在年年拔高,人也在天天上进。在王台镇,近年来“绿色金库”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区、镇合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驱车驶入溪后村口,远远便见到一面“中国科特派员第一村”的大红底招牌,村中装饰一新的“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赫然扑入眼帘。 “1998年12月,刚从德国莱法州进修过园艺栽培技术的南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吴敬才,被派到王台镇溪后村担任首位科技特派员,溪后村成为全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大会就要在我们村召开。”严国平说。 在科特派的指导下,王台镇的百合花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发展成为延平百合花的主产区,种植百合6500亩,全镇年产鲜切花近4500万枝,加速推进了全区百合花种植产业的发展。 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指导 陈茂军摄 2014年,延平区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百合之乡”,“延平百合”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目前,延平区百合总种植面积约8500亩,年产鲜切花约6000万枝,是全国第三大百合鲜切花产区。 新名片带来新机遇。“我们全镇百合花的年产值约2.7亿元。百合花成为王台镇农民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农民把田地流转租赁给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百合,他们既有地租收入,还可入股分红,打工挣钱,实现了家门口奔小康,并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王台镇镇长陈羚表示,“区里还选派许多优秀干部进驻我们镇、村,帮助我们谋划、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项目。” 百合为媒,延平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特色小镇创建的机遇,将王台镇王台村和姜口村、洋坑村、罗坍村、井窠村、新坑村、元圩村、山尾村、溪后村等8个毗连的村,采取“1+8”的模式,连接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绿色板块”,推进百合特色小镇的建设。 去年,王台百合小镇金杉园景观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依托延平区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已完成千亩体量的杉木收储,对重点生态区位内近熟、成熟、过熟的人工商品林进行赎买,而后统一进行林分结构改造、优化、提升,从而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并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应用。同时,金杉园以溪后百年杉木林为起点,展示不同年龄段杉木,并依托“绿色金库”科普时光隧道、百花园、百树园等节点,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其间,位于园区内杉木王与杉木丰产林为主的森林文化将得到挖掘与展示,共同讲述溪后的绿色故事。 百合花 陈茂军摄 金杉园还串联了更多乡村文化与产业元素,旨在构建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原本荒废已久的新坑村小学,被赋予了全新的身份——百合文苑民宿。还有,溪后村的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等建设项目,井窠、王台等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性教育实践基地、8420乡村文化舞台、延平三千年史馆等项目建设已近尾声;王台等村的百合小镇沿线景观工程、富屯溪水美乡村建设、越王广场、王台社会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展示馆(含游客服务中心),以及环山尾—罗坍—新坑自行车绿道工程等项目在推进中;井窠、姜口、山尾、元圩等村的农业博览园、清水虾养殖、中鹭新天地百合产业田园综合体、台湾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王台南方国际特色果蔬经济作物引育种示范区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也都在推进中。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使百合小镇村村景不同,移步一换景。 农文旅的融合在王台镇得到演绎,“绿色金库”的招牌再次擦亮。 “区委、区政府决心通过百合小镇的创建,把农业、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现代绿色农业和旅游业态的叠加融合,打造新时代‘绿色金库’,呵护王台镇的生态环境,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新坐标。”延平区委书记何明星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1】【2】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