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企业把“物管”理念“搬”进了南平,在村里成立了“乡村综合管理办公室”,对村域公共区域的公共秩序、环境卫生、设备设施等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了企业与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郭佑雄说:“城市里有‘城管’,乡村中有‘村管’。这个‘村管办’其实是把一部分城市物业管理的理念融入到农村管理之中。” 南平静修小镇开始建设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郭佑雄最大的体会是:“乡村建设一定不能用太过商业化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思想需要转变,应该更多地将之视作一份社会责任。” 基层思考 从化温泉镇南平村委书记张国华 一个“综管办”整合村和企 张国华 据南平村委书记张国华介绍,2011年之前,南平村还是个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只有8万元。2011年开始,海珠区进行扶贫,帮助村里建了第一条木栈道——凤溪栈道。南平村正式脱贫是在2014年。2016年,村集体收入上升到30万元/年。 谈到南平村这两年发生的变化,张国华感叹:“南平特色小镇的建设,虽然尝遍了酸甜苦辣,如今可算苦尽甘来,迎来了千年一遇的‘蝶变’。以前,村民们晚上的娱乐活动基本就是打牌或看电视,现在许多村民开始上山徒步了。” 南平特色小镇是从化区唯一一个村企合作共建,通过成立合作公司进行建设的特色小镇。张国华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必须要有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特色小镇很难经营下去。因此,这样的经营模式,也是在南平村和企业共同地探索中逐渐趋向成熟的。” 他举例道:特色小镇的建设,有一个项目是高端养生酒店。这里本来是岩口社村民的旧房子,当时还剩一小部分人住在里面。企业要租下这里的全部建筑,因此需要村民搬迁到另一处由企业选址盖好的新楼。当时大部分村民同意搬迁,一部分村民表示仍需考虑。村委就利用每天晚饭后的时间跟每一户代表开会、做思想工作,宣传建设酒店的好处和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最终,村委作为“中间人”,与村民商量、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共识。这令企业颇感欣慰,更激发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张国华认为,选择村企合作共建特色小镇的模式,南平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面对的是单个企业,而不会涉及多家企业,这令沟通和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将特色小镇的设计、规划、施工和管理一体化,总包式地交给有经验、有想法的企业,这样可以使企业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出谋划策,带来更多创新的好点子。 张国华同时表示,南平特色小镇基本完成后,要继续加强村企共治。为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南平村今年9月成立了综合管理办公室。这个30人组成的“综管办”,包括安保、卫生、工程三个小组,成员包括企业工作人员、村干部、村民等。 “南平村要配合企业将主产业链建设好,鼓励、引导村民参与到精品酒店、高端民宿的建设中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企业经营利润,让南平特色小镇真正‘旺’起来。”张国华说。 专家点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授、广州市乡村振兴“百团千人科技下乡”服务团专家黄松 一对一合作明晰责与利 黄松 对于南平特色小镇的建设,在黄松看来,农村拥有低效的土地、闲置的空心屋、良好的自然环境等资源,农村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而企业刚好拥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所以,从资源配置方面来讲,村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双方资源的优势,特别是有利于充分发掘农村的闲置资源,提高资源效益。同时,村委负责村民的协调与管理,企业负责小镇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可发挥各自所长,有利于项目的落地与推进。 “一对一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的资源统筹,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合作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晰各自的职责,有利于特色小镇的长期运作与发展。”黄松表示,同时,企业与乡村双方成立合作公司,使双方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村集体的分红方式是企业从帮扶的角度及体现社会责任的角度所做出的让利性安排,所以从客观上讲有利于村委。大幅提高村集体的收益,也有助于增强村委的管理与统筹能力,增加村民对项目的支持和理解,便于项目的推进与实施。 然而,在黄松看来,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及挑战。例如,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配合项目的落地?用管理城市建设的规范和标准来管理乡村建设是否合适?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很严格,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都有投资收益要求,对于短期难以见到效益或长期效益也不确定的乡村振兴项目,国企能投资吗?在基础配套落后的农村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基础配套建设及产业建设,哪些建设投入该由政府承担,哪些建设投入该由企业承担?在难有投资收益或投资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如何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涉及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等诸多主体,如何调动村民参与,激发内生动力,而不是靠政府和企业包打天下…… 因此他认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我们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也是探索构建乡村振兴的新体制、新机制的过程。”黄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