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以来,我省众多政务新媒体陆续发出关停公告,成为广东之后又一个开始实质性对政务新媒体乱象“动刀”的省份。据澎湃新闻报道,这批关停的政务新媒体,以乡镇一级政府部门,以及各地科级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为主。 治乱象是为了更健康。近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政务新媒体,不光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还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总体上说,现在大部分政务新媒体能够较好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但在运营水平、原创能力和传播效果上仍有不小提升空间;也有不少政务新媒体办得相当之差,成为受人诟病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其“动刀”势在必行。 移动互联时代也是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要积极推动融合,政务新媒体同样要融合。融合的第一步,是裁撤、归并一批运营能力低下、传播效果不彰的政务新媒体。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整合资源、打通界限,提高融媒体的传播质量和效益。现在,各地正在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对政务新媒体进行规范治理,“散、滥、差”的问题得到初步纠正。“治乱”只是手段,清理政务新媒体乱象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它们健康有序发展,有力、有效发挥作用。就此而言,政务新媒体要“管得住”,也要“用得好”。 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有名无实、长期闲置,雷语频出、表面热闹……这些现象,实际上都是管理不力带来的问题。“管得住”,就是要对这些政务新媒体进行减量、增效,并且实现规范化的日常管理,提高它们的原创、把关和服务能力。现在各地纳入整治的,主要是县级以下的政务新媒体。对于其他层级的政务新媒体,今后也需要强化整合,特别是要解决好一个单位拥有多个账号、不同单位拥有多个相近账号、政务新媒体运维和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力求化繁为简、精干管用。 政务新媒体“管得住”,最终目的还是“用得好”。此前一些政务新媒体出现各种问题,说到底还是背离了“用得好”这一目标。人民日报近日刊文认为,政务新媒体发展得如何,很重要的就是看面对突发事件能否快速反应、对网友诉求是否及时回应、为群众办事是否便捷高效,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在轻内在”等形式主义倾向。政务新媒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关键在“用”、关键靠“用”、关键看“用”。而衡量是否“用得好”的标准,也不能只看点击量、浏览率,更要看它们是否名副其实,是否真正满足了群众的期待和需求。 放眼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流“乱花渐欲迷人眼”;对照更高要求,政务新媒体“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整合走向融合、从有序走向有效,政务新媒体才能真正成为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这当然需要在“用得好”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多探索。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同时也要多一分理解和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