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距離接觸最真實的南漢 隨著現代對南漢王宮,以及德陵、康陵、昭陵的考古發掘,南漢神秘的面紗逐漸在世人面前揭開。其中,德陵、康陵相近,位於今廣州大學城內。2003~2004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廣州大學城建設工程,對南漢二陵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多年籌備,依托皇陵遺址而建的南漢二陵博物館於2019年5月17日正式開放,這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皇陵博物館。 歷史上頗為神秘的南漢 在廣州近郊的農田裡,一群大象闖入田埂之間,放肆地踩踏偷食田禾……聽起來是不是像天方夜譚?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廣州,這卻是常有的事情。在東莞市博物館,就藏有一座鎮象塔,塔身銘文記載了群象踏食百姓田禾,官府命人將群象驅入欄內,宰烹后補充軍需,並特此建鎮象塔。而這個總是被神秘迷霧籠罩的朝代,就是歷史上的南漢。 唐末,藩鎮割據,戰亂紛爭。907年,唐將朱全忠廢唐稱帝,建都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不久,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相繼登上中原歷史舞台。周邊還有吳、南唐、前蜀、后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北漢等地方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 唐將劉謙和劉隱、劉岩父子三人,從封州起家,逐步統治嶺南。917年,劉岩稱帝,以廣州為都,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55年,971年被北宋所滅。 南漢歷三世四主。劉岩立國稱帝后,追尊其兄劉隱為烈宗襄皇帝,葬於德陵。高祖劉岩逝后葬於康陵。殤帝劉玢被其弟劉晟所弒,不見有陵記載。中宗劉晟葬於昭陵。 看展 考古發現的廣州 南漢二陵博物館內設《漢風唐韻——五代南漢歷史與文化》《雲山珠水間——考古發現的廣州》兩個專題展覽。《雲山珠水間——考古發現的廣州》中,時間從先秦時期開始,通過考古實物資料展現廣州地區人類社會進程,以及廣州自秦代建城以來2200余年的城市發展變遷和持續不斷的海外交往歷史。豐富的展品、細致的解說,一幅幅生動的廣州歷史畫卷,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 解碼南漢 來到南漢二陵博物館,最有看頭的自然是南漢歷史。從博物館展出的一系列連環畫,我們可以清晰地掌握南漢的歷史脈絡。 在《漢風唐韻——五代南漢歷史與文化》中,不僅重現了南漢時期的歷史進程、生態環境、社會百態和工藝技術,而且還展示了幾座南漢皇陵的考古成果。今年,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校園內發現古墓相繼上了熱搜,而烈宗劉隱的陵墓德陵同樣位於校園內,就在今天的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目前,德陵、康陵和昭陵都已經過考古發掘展現在世人面前。 從陵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重現了南漢的歷史畫面。康陵出土的玻璃瓶讓人驚嘆千年之前的玻璃制造工藝已經如此純熟,旁邊展示的一組象生水果則更具趣味,可以看出木瓜、桃子、香蕉等水果,可見千年之前的嶺南人就已經開始享用種類豐富的水果盛宴。象生水果為陶質,質地堅實,作為水果的仿生物,在宋代常用於祭祀、宴會等,南宋楊萬裡《三月三日上忠襄墳》中就有“象生果子更時新”的詩句。 南漢政權推動了嶺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步,奠定了宋代嶺南繼續發展的基礎,是嶺南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同位於大學城的德陵、康陵遺址,相隔僅800米,在不久的將來也會一並向公眾開放,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最真實的南漢。 南漢二陵博物館小貼士 開館時間:9:00~17:00(逢周一閉館)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國醫西路 參觀門票:免費,憑身份証取票入場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繆璟 (責編:袁菡苓、羅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