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治水、生态活水、文化兴水。地处闽江源头的南平,已成为闽浙赣三省交界的重要生态屏障。”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红武认为,南平生态治理既要“治”生态环境,当好“绿水青山”守护者,也要“理”区域发展,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以“水美经济”为导向,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措施,实现“优水优用、水尽其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 “我三年前来过南平,这次故地重游,感受到南平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山更青、天更蓝、水更清。” 张红武表示,只有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因地制宜壮大“水美经济”,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南平市属于水资源富集区域,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资源量的5.56倍,是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的20倍。张红武说,长期以来,南平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水为媒整合全域生态资源,在深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强化河道生态治理,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同时,在全国首次提出“水美经济”概念,将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城市经营、全域旅游等相结合,谋划长远 、干在当下,系统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水生态文明的底色更加鲜亮。 “南平的经验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必由之路提供了典型样本。”张红武建议,接下来,南平要进一步支持各县(市、区)发挥“水美经济”比较优势、文化价值,凸显区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升“水美经济”产业链融合发展能级,持续推进南平市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