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新区,商汤科技智能视觉AI开放创新平台已完成部署和搭建,填补了我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方面的空白。“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核心算法,能够提供每秒3500万亿次的算力和同时段2万路的视图多维度解析能力,可为2000家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 商汤东南(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郑文侃说,平台不仅可以根据南平市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智能视觉应用场景,打造人工智能+安防、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旅游等新业态,还可以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随着以商汤、浪潮、华为为代表的一批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落地,南平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新基建项目不仅是南平稳投资、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抓手,更是着眼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南平市领导说,全市将围绕5G、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推动武夷新区、延平区等核心功能区先期布局新基建产业。目前已谋划数字新基建项目73个,总投资289亿元,其中年内可开工项目48个,总投资9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5亿元。 行政中心搬迁后,地级市所在地带来的虹吸效应显现,实现人才、物流、资金、信息集聚,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在福建省闽铝轻量化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企业员工正在抓紧生产快递物流车厢。“行政中心搬迁后,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特别是大型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引进‘三通一达’等核心物流公司,对于我们研发和生产物流车厢的企业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公司董事长范永达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与顺丰及“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以及东方驿站、上海吉旗等物流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园区内巨电新能源、海源新材料、正新轮胎等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不断完善供应链产业链,预计今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将提升到50%,全年产值可实现翻两番。 抓住行政中心搬迁的历史机遇,南平市充分挖掘释放新区搬迁红利,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务虚研讨成果转化,加快布局一批市政设施、交通路网、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和基础服务设施。 在新旧城区交汇处,武夷新区体育中心主体砼结构全面封顶。作为南平目前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中心建成后将承接2022年第十七届省运会,成为城市运动、会展、培训、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场所。 作为全省100个“重中之重”项目之一,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项目正在进行线上工程施工。“这条轨道交通既是承载高铁旅客、沿线产业组团和居民出行的交通线,又是一条展示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双世遗’的旅游观光专线,对提高武夷山品牌效应、完善旅游集散通道、助推大武夷旅游创新发展意义重大。”福建南平武夷有轨电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正全速推进建设,预计将于年底试运行。 抢抓宏观政策窗口期,紧盯“新三线”,南平谋划一批引领性、先导性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五个一批”项目滚动接续。目前,已谋划“两新一重”、南平中心城市发展年内可开工重大项目430个,当年计划投资268亿元。 绿色发展的“红色引擎” 作为“南平机制”发源地,南平深化“高位嫁接”理念,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创新探索机关联乡村促振兴、联社区促治理、联企业促发展、联商会促回归“四联四促”机制。直面新时代发展之问,一批批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共同书写“重视基层、支持基层、服务基层”的“南平答卷”。 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处处可见机关党员干部们奔忙的身影。炎炎夏日,政和县东山村成了不少游客的消暑休闲胜地。在云谷鹊桥景点旁,村民许达贵开的栈桥人家农家乐生意红火。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家门口做特色菜、卖土特产,一年能够增收3万多元,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东山村的巨变,源于南平市委办公室第四支部与东山村党支部的结对共建。东山村前接大风山,背靠念山梯田,原先村民仅靠笋竹、锥栗等传统产业,收入微薄。同样是“靠山吃山”,机关党员干部们“吃法”不同,为东山村高标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导入城市资源,走农旅结合道路。为了打响东山旅游品牌,村里引入青岛龙头企业,打造长达300多米的玻璃悬索桥“云谷鹊桥”,不仅串联起多个景区,还带动民宿、农家乐、婚纱摄影等产业发展,2019年吸引游客41万人次。 按照“党群机关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产业村”原则,南平市精心筛选市县乡1695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的机关党组织与全市1635个村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通过“机关联乡村”,机关党员在下基层中转作风、接地气、长才干,也把机关的理念、思路、作风带到乡村,在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中,既让机关党员的服务更精准,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省两会期间,南平“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按照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的要求,南平持续深化拓展,将“机关联乡村”进一步向“机关联社区”“机关联企业”“机关联商会”延伸。 为破解山区市创新动能缺乏、思维视野局限、人才难以聚集等发展瓶颈,今年以来,南平市把“回归经济”摆上重要位置,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机关联商会,党建促回归”活动。首批8名回归专员赴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福厦漳泉等4个区域,联络服务14个异地南平商会和香港南平联谊总会、澳门南平联谊会,既加强商会党建,又助推“回归经济”。 机关干部力量下沉联系服务商会,借助异地商会力量,通过加强感情联络、信息共享互通,激发在外乡贤和客商回乡创业热情,促进总部回归、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助推了南平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6月28日,浦城县与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就年产200万平方米真空玻璃生产、大米深加工、山茶油深加工、中药材基地建设等项目签订了意向投资协议。“这一次上海产业中心与我们县里合作,回归专员与上海方面前期的对接和准备起到了关键作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国忠说。浦城是人才资源输出大县,目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3万余人,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商会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厦门、福州、义乌等地。浦城县深化“机关联商会、党建促回归”机制,选派5名回归专员分别前往上海、广东等地,对接当地党组织开展合作、对接、招商、推介工作。此外,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织18个机关党组织与6个异地商会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双向互动联络机制,通过走访、座谈会、考察调研等形式互推互荐人才资源和项目资源,全力促进项目回迁、人才回乡、资金回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浦城共引进大水口旅游度假区、喜马拉雅有声城等回归项目43个,总投资约2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