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新区体育中心项目建设施工现场 黄杰敏 摄 “武夷山”品牌矿泉水生产车间 黄杰敏 摄 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来舟工厂自动化包装生产车间 黄杰敏 摄 东南网7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林奥 汤文娟 袁野)今年以来,南平市紧紧围绕省委对南平“四个高质量”要求,着力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新基建、新经济内循环、新区搬迁红利的挖掘释放”这个南平发展的“新三线”,以绿色发展落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南平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交出了逆势而进的“南平答卷”。一季度南平现代绿色农业等产业逆势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增幅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70个、推送中央新增投资储备项目344个,项目数均居全省首位;“四联四促”机制持续深化,加快发展“回归经济”,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引进深业康养等总投资超5000万元合同项目199个,去年以来项目开工转化率达77.7%,其中产业项目达八成以上。发展质量效益、区位竞争优势、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美丽中国的“南平样本” 盛夏的闽北天蓝水碧,山青地绿。 “绿”不仅是南平城市气质的关键词,也成为发展的代名词。近年来,南平市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的路径,形成以选准做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绿色产业为支撑、以“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项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为导向的绿色发展体系。在这片2.63万平方公里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田上,以创新赋予丹山碧水更为丰富的内涵。 山区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急需的是产业支撑,如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生态效益,南平从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入手,梳理确定重点培育发展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并不断优化升级,整链培育茶、笋竹、氟新材料等14条重点产业链,打造肉鸡饲养加工、氟新材料等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 绿色产业集聚构筑发展高地。疫情之下,南平一大批龙头企业逆势而上。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活性炭不仅是医药、食品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还是抗疫重要物资。疫情期间企业坚持保障抗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材料供给,2月至3月活性炭出货量保持高位增长。乘势而上,公司立足活性炭产业链,向健康医药、环境能源、新材料等高端领域扩展,1—5月开发医药用及食品级活性炭等高端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0%,利润同比增长40%,实现了“疫”中突进。 今年一季度,南平现代绿色农业、生物、先进制造等产业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实现逆势增长。 与众多资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相同,南平面临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现有资源环境制度难以适应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绿色发展的需要。南平以机制活为引领,在全国首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和水美经济建设,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新动能。 在不断探索尝试之下,“三大创新”从单点突破转为集成叠加,激发点绿成金强劲动能。融合“三大创新”理念,浦城县莲塘镇打造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莲塘镇党委副书记余良娟告诉记者,莲塘镇借助“浦城大米”入选“武夷品牌”的契机,在核心区山桥村打造了3000亩稻田景观,同时,依托“生态银行”平台,流转整合2600亩土地,引进福建晓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集约经营,打造集观光、农耕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亩均产值由原来700多元提升为10万元。在此基础上,莲塘镇沿马莲河建设集防洪、慢道、水上游乐为一体的水美城乡项目,进一步拉开框架,打造沿岸夜经济,带动了地价增值和人气提升。资本、品牌、科技等要素导入农村,与当地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通生态产业化的转换路径。三产融合有力带动了山桥村发展,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村集体收入增长30%,成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去年省委省政府取消对山区市GDP考核后,南平市围绕打造高质量的“绿色GDP”,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制定实施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从绿色经济、绿色效益、绿色创新、绿色生态、绿色生活五个方面入手,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地从注重总量、增速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着力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以往考核不同,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了64个考核指标,重点考核10个县(市、区)和市本级三大产业组团,内容更为系统全面,生产、生活、生态齐头并进,质量要求贯穿整个体系。此外,我们还会针对各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不同情况,设置个性化指标。”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说,考核评价体系将引导各地从全市七大绿色产业中,选准做优与资源禀赋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回归经济、夜间经济等四大经济。 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中,南平实现“三生融合”发展。去年全市绿色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84.5%,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90.7%。未来将以更高的标准,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产业结构更优、经济形态更绿、发展质量更高。 闽铝轻量化项目 黄杰敏 摄 中国白茶城项目 黄杰敏 摄 武夷新区核心区 黄杰敏 摄 “新三线”带来新机遇 新时代呼唤新发展,新变革催生新机遇。南平从实际出发,围绕落实省委“四个高质量”要求,聚焦新基建、新经济内循环、新区搬迁红利的挖掘释放“新三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