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实际上,李克强总理近期已多次就“地摊经济”发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到,“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李克强总理口中的“西部城市”就是成都。早在3月份,成都就率先发布《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允许商家在不影响交通、不占用盲道、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占道经营。而成都放开地摊经济成效显著,截至5月底,成都全市设置的临时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以往,为了城市市容,摆地摊一直都颇受争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对于地摊经济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是新时期特殊价值的重新体现。地摊经济早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和市民生活的重要一环,在发挥促消费、稳就业、繁荣市场等巨大潜能的同时,也体现出政府管理模式变“堵”为“疏”的新思路。 除了成都外,当前全国多地都逐步放开地摊经济,其中还不乏许多颇具特色的支持举措。 例如,6月2日,郑州下发《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一步做好为民造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夜间经济有序发展市集”。 “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标志。”济南市商务局局长刘艳秋6月2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发展地摊经济不能仅仅是一飘而过,实现长远发展才是根本之道。”盘和林认为,让地摊经济的“市民气儿”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相融合,在发展中打造新的城市特色;学会在管理中“放大手、抓小手”,实现精细管理与科学引导;挖掘地摊经济的地方文化和城市记忆,变“小地毯”为“大品牌”等。转变人民对地摊经济脏乱差的印象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实现地摊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只有政府真正做到“放得下”,地摊经济才会持续欣欣向荣。 “夜经济”助力国内消费大循环 地摊经济仿佛一夜之间迅速蹿升为火遍大江南北的“热词”。与其相关的诸多事物迅速被推到关注的风口上。不仅地摊经济概念股板块火热,与地摊经济产品沾边的相关公司也迅速被关注。 事实上,地摊经济与夜经济有一定的重合,在夜经济的诸多业态中,地摊经济也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近期,多地设摊贩规范点发展地摊经济,并延伸到夜经济中。 “各地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发展夜经济前两年已经着手实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疫情给中小微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有必要增加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进一步优化政策发展夜经济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地摊经济和夜经济本身具有一定联系,主要体现在灵活就业和灵活场所安排方面。”刘向东表示,发展夜经济主要是便利人民日常的生活需要,同时为增进灵活就业和创业提供市场机遇,因此在促消费方面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助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日前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上海将支持新消费业态发展。推进夜市经济发展,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夜市,指导夜市落实管理主体、实施商户自治。 记者了解到,上海将在6月6日-6月30日举办首届上海夜生活节,打造具有烟火气、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的夜上海新形象。 而北京的北京消费季6月6日也将正式开启。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6月3日介绍称,“点亮北京”计划中将开展五大活动,适时推出5条-10条“夜赏北京”旅游线路。 此外,包括郑州、济南等地也已经行动起来。比如,济南提出,将合理释放地摊经济,并通过提升夜间经济IP品牌、培育夜间经济主题街区、举办夜间经济特色活动、打造夜间经济文化品牌等,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增加就业岗位。 “夜经济既丰富了国民生活,对消费的拉动也非常有效。”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实在疫情之前,北京也在出台一些夜经济的措施。疫情的出现是夜经济以及地摊经济的一个加速器,对于下降失业率、振兴经济、拉动内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地摊经济与夜经济因其时间特征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重合,但是夜经济所涉及的范围要远大于地摊经济,夜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消费时间、扩大消费需求。”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夜经济以消费类为主,对于消费产业及衍生的周边配套产业会产生积极影响。 “餐饮、零售、民间杂艺等可能会在夜经济中受益,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会从夜经济中获得收入,为促进国内消费大循环助力。”刘向东表示。 灵活就业,缓解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职业。”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靖一看来,活跃的个体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牵扯着数以亿计人的生计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稍早前,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指标中,就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这也被看作是放宽搞好地摊经济的积极信号。 随后,包括成都、西安、杭州、长沙、青岛、许昌等地更是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鼓励失业、下岗等人群出门摆摊。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本身就是“夜经济”的重要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夜经济”,让“夜经济”更加丰富多彩,且更具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