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区长刘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光明区大力构建以公租房为基本、人才住房为重点、产业配套宿舍为特色、安居型商品房为补充的公共住房体系,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累计已建成公共住房项目18个,建筑面积100.28万m2,提供住房20872套。2019年,光明区已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7宗共计22.61万m2,占全市2019年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计划供应总量39万m2的57.9%。全市在建规模最大的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即将于2021年在光明区落成,总建筑面积109.78万m2,提供公共住房9672套,集中应用8位院士的设计成果,打造“三大示范、八大标杆”综合性示范工程。 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方面,已累计供应房源1706套,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2331万元;面向先进制造业企业一线产业职工等新市民群体定向配租产业配套宿舍5400余套,共惠及约1.65万人;面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等配租人才住房约2200套。 “军令状”:未来5年建成公共住房项目18个,提供各类公共住房超4万套 对于下阶段光明公共住房建设,刘胜表示,未来5年光明预计将建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房、长圳车辆段(二期)等公共住房项目18个,可提供各类公共住房超过4万套,其中人才住房超过2万套。“着力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形成具有光明特色、匹配科学城发展、服务于高端人才引进和新市民群体的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体系,助力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刘胜说。 深汕特别合作区 成绩单:已开工建设人才房10455套,预计2021年陆续投入使用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目前已开工建设人才保障性住房10455套,预计到2021年将陆续投入使用,将基本满足辖区人才保障住房需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黄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伟平表示,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共有4个公共住房项目实现动工建设,包括深耕村、深颐村、深乐村和海逸村,累计总占地面积约22.85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15.67万平方米,总套数累计达10455套,预计2021年陆续投入使用。 作为深圳的“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房地产政策也有别于深圳,“必须实行差异化,将借鉴新加坡,进行有益探索,初步形成深汕特色”,黄伟平介绍,目前深汕合作区住房供应总量中,市场商品住房占比40%,公共住房占比60%(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各占20%)。 “军令状”:至2022年计划建设公共住房7万套 据黄伟平介绍,根据合作区公共住房初步规划,其中至2022年全区计划建设公共住房7万套(公共住房3.75万套、商品住房2.89万套、企业宿舍0.36万套);至2025年计划建设住房14.97万套(公共住房8.47万套、商品住房6.04万套、企业宿舍0.46万套);至2035年计划建设住房40.68万套(公共住房23.84万套、商品住房16.28万套、企业宿舍0.56万套)。 用地供应方面,到2022年,预计全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供应公共住房用地将攀升至11宗,供应面积约140公顷。未来,深汕合作区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约为届时同区域同类型市场租金的30%;人才住房的租售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60%;安居型商品房的租售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50%。 “优先保障鹅埠片区和鲘门高铁片区,项目选址分布在深汕合作区最优的区位,配有社区老年人日照中心、小孩托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与周边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交付”,黄伟平说。 同时,深汕合作区将采用“BOT”模式,委托区属国企拟在10个月内建成4个租赁住房项目,用地面积约24公顷,预计到2020年上半年,全区供应租赁住房将达7000套。 07-08版采写:南都记者 孙雅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