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南京是较早的倡议者。今年1月,南京研究提出了“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共同推进长三角科创圈建设”的设想,并牵头起草了相关建设方案和框架协议。科技部、中科院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南京深入研讨“长三角创新圈”;随后先后举办“长三角科创圈共建创新平台(南京)圆桌会议”、长三角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达成共建长三角科创圈的共识。在长三角科创圈的总体框架设想中,南京是“一核三极多点”布局中的重要一极。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中提到的未来网络实验设施,自去年已启动建设。项目位于南京江宁,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牵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电信研究院共同参与,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建设的唯一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项目团队已成功研制全球首个支持300个城市1000个节点的大网操作系统,实现自主可控,已在中国联通A网和青云骨干网稳定运行,相关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南京先天条件优越;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一盘棋”,南京“内联外通”动作频频。南京是江苏省唯一同时拥有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国家级高铁枢纽的城市,也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公交都市、世界交通领袖城市。今年9月,南京入选全国23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意味着南京成为内外贸货品流动的重要节点,将深度参与到优化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大战略中,并以此提升城市能级,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记者了解到,南京正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之长,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铁路方面,南沿江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北沿江、宁淮、宁扬宁马、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高速方面,目前正加快建设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宁马高速扩建工程、宁合高速改扩建、高淳至宣城等项目;机场方面,目前已成立东部机场集团,禄口国际机场航线通达国内80多个主要城市,32条国际航线通达30个国际和地区城市航点,高铁南京南站城市候机楼正式运行;公交方面,目前已建成11条过江通道,在建6条过江通道,2条过江隧道免费通行。目前,江苏交通一卡通可刷遍苏浙皖36个城市,覆盖省内13个设区市,以及浙江温州、宁波等8个城市,安徽除合肥外的15个城市,上海市的部分公交线路。 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由南京承担的重点任务清单 一、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11项) 1.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项) 2.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1项) 3.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1项) 4.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2项) 5.完善适应上海超大城市特点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提升中心区其他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全面放开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1项) 6.支持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金山-平湖、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加强规划衔接,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会治安协同管理,加强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共同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3项) 7.统筹规划建设长江、淮河、大运河和新安江上下游两岸景观,加强环太湖、杭州湾、海洋海岛人文景观协同保护,强化跨界丘陵山地的开发管控和景观协调,加快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发展,加强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1项) 二、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1项) 8.推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1项) 三、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14项) 9.围绕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通道,加快沪通铁路一期、商合杭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通苏嘉甬、杭临绩、沪乍杭、合新、镇宣、宁宣黄、宁扬宁马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推进沿淮、黄山-金华、温武吉铁路、安康(襄阳)-合肥、沪甬、甬台温福、宁杭二通道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等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6项) 10.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达效率。(2项) 11.完善过江跨海通道布局,规划建设常泰、龙潭、苏通第二、崇海等过江通道和东海二桥、沪舟甬等跨海通道。(1项) 12.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1项) 13.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1项) 14.在加快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连云港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淮河出海通道,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小洋山港北侧集装箱支线码头。(1项) 15.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1项) 16.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与智能化应用,优化皖电东送、三峡水电沿江输电通道建设,开展区域大容量柔性输电、区域智慧能源网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安徽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保障长三角供电安全可靠。加强跨区域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过江通道,实施南通-上海崇明500千伏联网工程、申能淮北平山电厂二期、省际联络线增容工程。(1项) 四、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