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细化措施全面公布,各城市重点任务明确到位。经梳理,南京要承担共5个方面32项重点任务。 在这一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生产力布局中,南京被赋予重要使命,被提及次数和在规划纲要中的排序仅列上海之后。在这个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厚重的“南京任务”更加坚定了这座特大城市发展攀升的使命担当。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南京迈步在前 《规划纲要》第三章,部署“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出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要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这一篇章中南京是“高频词”,领到了11项重点任务。“江苏优势”更是彰显了“南京作为”和城市首位度。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国家级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叠加”的江北新区正在高位攀升。南京市委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支撑,建设创新氛围最佳、创新效率最高、枢纽功能最强、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营商环境最优的“五最”城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作为沿江上溯的黄金通道,将发展能量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腹地传递辐射,战略作用日益明显,而长三角作为沿江沿海T字形交汇点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规划纲要》指出,上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好发挥,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城市群建设成效明显,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有媒体评论称,南京频频被《规划纲要》“@”,不仅次数多而且位次关键,彰显了特大城市的能级和长三角“第二城”的发展实力。 南京市委提出,南京要打造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走在前列。《规划纲要》点名的几大都市圈中,南京地位特殊。一方面,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要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和长江、淮河两个流域,面积占长三角的1/5,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1/6,常住人口占长三角的1/7。南京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都市圈的探索方向是从行政区为走向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今年8月,南京都市圈扩容,新增常州金坛和溧阳,都市圈成员变成“8+2”,总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00 万人。 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南京起步早、动作快。《规划纲要》明确,支持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金山-平湖、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这六个“先行区”中三个事关南京。记者注意到,南京力推市域的特别合作区建设。11月19日,盱眙县境内的宁淮特别合作区实现异地使用南京号码。园区企业正逐步将办公电话号码变更为“025”区号的南京号码。近期,南京市委书记带队到滁州、马鞍山等“邻居”拜访,共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大计。溧水和余杭已多次商讨共建宁杭合作试验示范区,共同助力打造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马鞍山市博望区工商联也来到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考察石塘农家乐经营,并与当地商会商讨共建合作平台,推动乡村振兴。 绿色长三角共保联治,“南京探索”获肯定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绿色是底色。《规划纲要》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空间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南京不断实践创新。 跨流域治气上,早在2014年,南京就与镇江、扬州等都市圈城市签订协议,明确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措施。此后,在G20峰会、国家公祭日、江苏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南京与长三角相关城市同步实施扬尘管控、企业限产等措施,有效改善大气质量,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优良。 地处苏皖交界地带的石臼湖,分属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当涂县,该流域汇水面积大、污染输入难控制,水污染防治难度大。近年来,南京联合马鞍山共同建立“石臼湖共治联管水质改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石臼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目前,围网养殖破坏生态、影响候鸟迁徙等问题基本解决,“天鹅自然保护区”重现天鹅身影。 今年10月18日,皖苏两省的当涂县、博望区、溧水区和高淳区签订《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四地生态环境部门一致决定,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速构建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共商、共治、共享一体化发展格局。 如何进一步打造更为广阔和纵深的绿色发展一体化格局?南京动作频频。今年3月,由南京牵头,杭州、无锡、常州、镇江、湖州等5市参加,共同举办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论坛,签署《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行动倡议》,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与跨省区域合作新路径,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10月11日,南京、滁州两市就签署了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北新区与滁州来安县、浦口区与滁州南谯区分别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将加快健全跨区域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推动长江大保护制度化、长效化。以滁河大保护区、池杉湖湿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规划协同、整治协同、监管协同,严控建设行为,带动区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这几个合作区建设均写入了《规划纲要》。 南京市相关领导表示,下一步将与长三角各兄弟城市一道,大力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共同抓好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协同防控防治,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空间、重要生态系统,建立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基础互联互通,做实“南京枢纽” 强化协同创新和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南京的任务达15项。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通道,加快商合杭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完善过江跨海通道布局,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