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19.5万亿元——在政策和市场共同发力下,上半年全国创下这一数值,高于2011年全年的总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展现出良好的成长韧性。”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说。 【中国证券报】 科创板已运行4个交易日。有机构投资者认为,科创板是下半年最重要的投资机会。由于其独特的交易以及定价机制,令一些机构投资者略显谨慎。但也有机构正在利用“映射法则”参与科创板行情——紧盯A股其他板块中的科技类公司。 【中国证券报】 近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二期)的募资工作已经完成,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部分公司正在跟国家大基金接洽,商讨二期投资方式。 【证券时报】 近期,地方政府半年“成绩单”密集亮相。截至7月25日,已有24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记者梳理发现,上半年有17个省份跻身“万亿俱乐部”,有15个省份半年GDP增速超过全国水平,显示出经济运行的平稳态势。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亮点颇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上海证券报】 为规范票据领域违规问题,打击非法票据中介和票据套利行为,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北京银保监局于近日印发《关于规范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监管意见》。另外,近期监管部门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票据业务也下发相关通知,以进一步加强财务公司票据业务监管,防范票据业务风险。 国际资讯 【中国基金报】 7月25日,欧洲央行政策致使美联储降息预期减弱,美股又迎来下跌。北京时间7月25日晚,美三大股指集体收跌,道指跌近130点,跌幅0.47%,报27140.98点;纳指跌1%,报8238.54点;标普500指数跌幅0.53%,报3003.67点。 【证券时报】 7月25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主要再融资在0.00%不变,将存款维持在-0.40%不变,将边际借贷利率维持在0.25%不变。尽管如此,欧洲央行还是释放出宽松信号。 【上海证券报】 继国际组织(IMF)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后,多国近期又公布了不及市场预期的制造业数据,在多数投资者眼中,这又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业内据此预计,全球政策环境有望继续保持宽松,以应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中国证券报】 当下,全球多数央行正开启全面进入宽松周期进程。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各央行宽松“靴子”落地将存在一定“时间差”,这将为汇市投资者带来绝佳机会。 基金动向 【上海证券报】 随着公募基金二季报的披露,二季度资金抱团以消费、金融板块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核心资产的趋势明显强化,这些“赛道”目前已显得较为拥挤。与此同时,部分绩优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也关注到了核心资产的泡沫化趋势。 【中国证券报】 7月25日,沪深股市小幅走高,银行板块表现出色。银行(申万)指数涨1.49%,位居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涨幅第二位,并实现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据基金近期发布的2019年半年度持仓数据,二季度基金对银行板块持仓比例上升,偏好估值偏低的国有大行以及盈利能力位居行业前列的优质零售行。分析人士指出,当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偏低位置,攻守兼备,相关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国际金融报】 随着A股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众多外资对沪深两市的优质个股展现出了浓厚兴趣。最近两周,外资再度蜂拥A股市场抢筹码,北向资金额高达147亿元,其中科技龙头获外资积极加仓。 【上海证券报】 7月25日,陈光明掌舵的睿远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发布称,该基金将取消此前每日1万元的申购限购,恢复正常申购。明星公募基金在市场关键时点的重大动作,常有着风向标般的指向意义。 【中国证券报】 随着市场人气回暖,近期一改颓势,走出明显的上行趋势,从而带动主题回升。业内人士分析,转债的估值目前处在历史底部区域,考虑到下半年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有限,转债已具备相对配置价值。目前,公募已在主动加仓增持可转债。 【证券日报】 据统计,截至7月25日收盘,沪深两市已有50家公司披露了2019年半年报,有9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中出现基金、险资、、等四大机构的身影,合计持股市值为96.55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协会开出罚单警示私募违规超额申购行为,这两天借道公募基金渠道参与科创板线下申购的私募基金骤然增多。所谓借道公募基金是指,私募基金通过将科创板打新产品资金投给公募基金,由后者参与科创板股票线下配售,因为公募基金属于A类投资者能获得较高的线下配售比例与中签率。 【上海证券报】 过去几个月来,、ST康得、等公司接连陷入造假风波,、等公司也陷入业绩漩涡,更有等让投资者防不胜防的意外事件发生,投资者对爆雷股避之不及。记者发现,近期基金营销中也纷纷打出“排雷”牌,大力宣传社会责任投资、量化选股指标等“排雷”利器。 债券动向 【中国证券报】 7月31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将宣布是否降息,市场人士认为,此次美联储大概率将宣布降息25个基点。一般认为,降息会使得美元走弱,利好新兴市场。此外,中国国债与美国国债的利差走阔,海外资金或进一步流向中国债券市场,部分外资人士认为,若再不介入中国债券市场将错失良机。 【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