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组织开展的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考核评审结果公布,由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坚钦、戴文圣、斯金平、王正加等教授组成的浙江省林学会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获得表彰。这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表彰的科技组织,也是全国林业系统两个获表彰的单位之一。
香榧,又称“中国榧”,是地道浙江一宝,香榧果是山农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一棵大的香榧树,收成抵得过山区一位农民全年的收入。但香榧苗极难种活,从幼苗到挂果,一般需要10多年时间,因此,很多农民不愿尝试。 戴文圣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专心做一件事:选育香榧良种并将早实丰产的栽培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农民。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戴文圣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功攻克香榧提前结果的难题,使香榧的挂果时间缩短了5年以上,如今让香榧苗种下6年就开始投产,平均每亩收入可以超过4000元,让很多种植香榧的农民都尝到了甜头。戴文圣也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香榧教授”,随着香榧价格的不断升高和香榧种植面积的扩大,戴文圣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如今浙江省香榧主产区很多农民,一遇到香榧生产上的难题,就会想到找“香榧教授”咨询帮忙。
为了在浙江欠发达山区推广香榧,让更多的山区农民通过栽培香榧致富,戴文圣带领团队大力推广香榧规模化种植。 在浙江庆元,为了推广香榧,戴文圣索性把两棵香榧树种到张村乡政府门口。没想到,过了两年,这两棵香榧树居然都挂果了。马上就有山民找到戴文圣,请他指导自家种植香榧树,戴文圣来者不拒,一趟趟跑到山里,耐心传授栽培技术。 现在张村乡已有100多户山农加入种植行列,香榧种植面积近1500亩,还打出“香榧之乡”的口号。 在戴文圣和他的干果团队的努力下,浙江省香榧栽培面积从2000年不到8万亩上升到目前的90多万亩,产量从2000年不到800吨到目前近5000吨,累计带动了香榧产区的农民增收达到近20亿元。 每到山核桃、美国核桃、香榧等干果成熟的季节,“干果教授”们便会接到络绎不绝的山民们的报喜电话,而这个季节也是“干果教授”们最为开心的时候。 2016年,由浙江农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果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南方特色干果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该项目实施20多年来,累计在7个省92个县市山核桃、薄壳山核桃、香榧重点产区和新产区进行示范,选育推广25个优质林木良种,累计繁育良种嫁接苗6745万株,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21.5万亩,新增干果产量9.6万吨,累计增加产值57.7亿元,大大推进了山核桃、薄壳山核桃、香榧等南方特色干果树种栽培良种化进程。保障了浙江、安徽、贵州等南方省份山核桃、薄壳山核桃和香榧的良种基地建设,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浙江 面向全国 随着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浙江农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果团队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全国,尤其是贵州、四川、安徽等省的贫困山区。 从2012年起,以黄坚钦为首的浙江省林学会经济林专家服务团自筹项目资金50万元向贵州赠香榧苗,并引进浙江工商资本投资,通过几年的努力,指导贵州建立香榧基地约2万亩,他撰写的《大力发展香榧产业 助力南方山区脱贫增收》报告得到贵州省委领导的批示。 在大别山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果团队每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4-7次,共计发放手册1300余份,受益农户900余户,受益山核桃林地5万余亩,直接经济增长达2400余万元 黄坚钦教授说:“山核桃、薄壳山核桃和香榧是南方特色珍稀干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和销售价格均居干果前列,但全国人均占有量不到4颗,产品供不应求。以薄壳山核桃为例,我国每年至少从美国等地进口10万吨,进口额高达40多亿元,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市场前景还非常广阔。因此,项目组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成果的推广力度,把品种和技术充分应用到南方可发展区域,扩大受益面,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精准扶贫 践行“两山”理论 前不久,为帮助安徽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发展山核桃产业,干果团队的王正加教授、孙伟圣教授,带领着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科技扶贫团队,顶着烈日上山下乡走访山核桃种植农户,现场指导农户加强山核桃的管理和培育,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当地山核桃产业发展。 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指导当地贫困农民如何科学地种植山核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