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中国银保监会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6个方面、22项政策,涉及土地、财税、金融、保险、审批等方面,被业界评为“史上最大力度”支持社会办医文件。 然而在资深医疗投资人李诚(化名)眼中,国内社会办医依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投资的“热潮”已逐步蜕变为“观望”,资本市场已经不相信医疗高成长的故事,一些进入医疗的上市公司已经开始着手“退出”。 “医疗投资底层逻辑存在问题,模式不成熟、竞争激烈、高风险、重资产、长周期,很难实现资本市场期望的高成长。”在接受医学界采访中,李诚表达了自己对行业未来的判断和思考。 踩刹车晚了 伴随着前几年全民创业热潮,医疗成为创业热土,诸如茅台等也要“跨行”开医院,将医疗作为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社会办医机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 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9万个,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比63.5%,在数量上社会办医院已经超过公立医院。 数量激增的背后,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生存难题。 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收紧和民营医院自身经营定位等诸多问题,李诚预计,未来五年内民营医院的日子将会很难过,甚至会出现成片死亡。 “骗保、过度医疗将不能再继续,加上自身定位不清楚,民营医院面临生存考验。公立医院吃大鱼大肉汤都没流出来,一个医闹民营医疗机构可能就关门。” 李诚的判断在妇儿领域已得到验证。 在医学界、春田医管发布的《中国妇儿医疗机构白皮书》投资部分(中国非公医疗机构投资模式解读)中指出,无论是自建、收购、财务投资乃至政府合作的PPP模式,社会资本进入妇幼医疗领域均存在着诸多“陷阱”。二胎政策放开后,不仅民营资本大举进入妇幼领域,公立医院也大举扩容,妇幼医疗行业竞争明显加剧,妇儿领域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小而美”自办诊所不可行 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诊所是很多医生的梦想也是创业“首选”。 试点诊所备案管理,试点城市跨行政区域经营的连锁化、集团化诊所由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备案,减少消防验收手续,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在李诚看来《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为开办诊所“松绑”。 “松绑”之下,国内会不会和中国香港、台湾一样,医生开办的“小而美”诊所遍地的情况? 李诚认为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不会出现。 “诊所是美国模式,在中国很难走下去。中国人信赖大医生、大医院,认庙不认和尚,就医模式和心理模式短时间很难改变。另一方面,中国具备能够独立开诊所能力的医生也很稀缺。” 从线上到线下,从“体制人”到“小老板”,不论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生,在开诊所这条道路上留下了“一地鸡毛”。
李诚表示任何医疗模式不是简单地学习复制就能落地,底层设计是复杂的东西。 “台湾的小诊所模式有历史渊源和现实政策支持,大堆的保险和公共政策都是小诊所赖以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