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偏重发生(4级),与上年持平,发生面积1.83亿亩,需预防面积1.85亿亩。其中,华南大部、江南、西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4级),江淮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3级),西南南部稻区偏轻发生(2级)。 稻瘟病中等发生(3级),重于上年,发生面积5600万亩次,需预防面积9665万亩次。其中,西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和东北南部稻区中等发生(3级),华南和东北北部稻区偏轻发生(2级),但局部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局部偏重发生(4级)。 稻曲病中等发生(3级),与上年持平,发生面积4400万亩,需预防面积6900万亩次。其中,江南东部、西南东北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东北南部稻区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江南西部和东北北部稻区偏轻发生(2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轻至偏轻发生(1-2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轻于上年,发生面积300万亩。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900万亩。 三、预测主要依据 (一)病虫基数具备中等以上发生条件 当前,稻飞虱在华南、江南中稻和西南单季稻区上升速度快,虫口密度高,百丛虫量一般300-1200头,高的2000-5000头,其中广西资源县是上年同期的12.4倍;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百丛虫量30-200头,其中湖北是上年同期的2倍。稻纵卷叶螟在华南、江南中稻和西南单季稻区亩幼虫量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一般为1000-4000头,高的为1万-3万头,其中福建、湖南亩幼虫量是上年同期的1.5倍。二化螟在华南北部、西南北部和江南稻区亩幼虫量一般为300-1500头。稻瘟病在南方稻区发病点多面广、发病品种多,纹枯病常年偏重发生,田间菌源充足。 (二)水稻品种及栽培管理对病虫发生总体有利 中晚稻水稻品种以优质稻为主,主栽品种抗病性水平较低,且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的流行。其中,华南、江南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和螟虫辗转为害;长江中下游稻区单季稻生育期不整齐,为水稻迁飞性害虫提供了优越的食料条件,同时增加了稻瘟病、稻曲病易感生育期与阴雨天气的相遇几率,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此外,高水肥栽培使水稻田间生长量大、郁蔽度高,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三)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7-8月)我国东部地区有两个主要多雨区,其中南方多雨区覆盖华南东部和南部、江南中东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南部,华南东南部、江南东部降水较常年偏多2-5成,有利于上述稻区水稻迁飞性害虫的发生繁殖和流行性病害的扩散蔓延;北方多雨区覆盖东北大部稻区,其中东北地区东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多2-5成,对该区域的稻瘟病和稻曲病发生比较有利。今年9月华南稻区适温多雨,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稻瘟病等病虫的发生发展。此外,今年下半年(7-12月)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6-7个,接近或略多于常年,个数前少后多,强度整体偏强,对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有利于该区域水稻细菌性病害发生,同时也增加了南方稻区“两迁”害虫发生的不确定性,易造成局部稻区集中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