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尹太白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国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土里土气的飞跃运动鞋,在半个世纪后却莫名其妙地成了风靡巴黎乃至全世界的超级奢侈潮牌。 最夸张的是,飞跃在国内也就卖20几块钱,但在国外,已经卖到了150欧,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1200元,价格翻了50倍。 飞跃去了法国以后,全球的广告、海报、T台里,几乎都有了它的影子。 在巴黎的专业运动鞋店里,飞跃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与国际品牌一起销售。 十年间,飞跃在法国轻松加愉快地开了200多家分店,而且每次在新城市开店,必定会引发十分疯狂的排队现象。 这个曾经的老国货、国人眼中的骄傲,在中国的地位早已大不如从前,甚至还和天桥下的地摊货划了等号,但漂洋过海以后,却被外国人发展成了一种潮流文化,并受到了狂烈的追捧与肯定。 据统计,类似衰败或已经死掉了的老国货品牌并不在少数,而飞跃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品牌罢了。 飞跃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31年的大孚橡胶厂,彼时飞跃是大孚旗下的一个品牌。 1958年,大孚设计出了适合民用的解放鞋,取名为“飞跃”,并正式进入市场,从此便红得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又轻又软、经久耐穿,飞跃鞋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而白底红蓝条纹的配色,让飞跃鞋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备受喜爱的时尚品。 在当时,制作一双穿两年不会破损的飞跃鞋的工艺十分繁琐,工人要先经过上底、压制、绷线、刷浆等多道制作工序,再靠缝纫机进行缝合,整个过程的精确程度就算是机器也很做到。 产出不多,加上良品验收十分严格,这就导致飞跃鞋的出厂率不足60%,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因此十分珍贵。 飞跃鞋生产的第一年就卖出了161.6万双,最高峰时,一年的销量曾达到1000多万双。 70年代末,是飞跃的巅峰时期,工人穿着飞跃鞋走进工厂,10分钟之内必定有人拿半年粮票交换。 有的男生为了下雨的时候不把自己的飞跃鞋弄脏,宁肯脱下鞋子光脚跑回家。 九十年代以后,整个上海进行经济转型,高污染、高能耗的橡胶行业逐步迁出上海,拥有飞跃品牌的上海大孚橡胶厂将生产主力放在了利润更大的轮胎上,而单价低、利润薄的飞跃运动鞋则不被重视。 在改制和重建中,飞跃品牌几经易主,最终在1993年落到了由大孚橡胶厂与上海兰生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博文鞋业手中。 无奈的是,即便飞跃鞋当时在市场上十分火爆,但从来没有人想到为飞跃申请商标加以保护。 在正常情况下,一双飞跃鞋能穿上几年,由于鞋的质量实在是太好了,而且又轻又软,于是渐渐成了少林寺指定的练功鞋。 后来,改革开放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内一下子涌入了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其中少林寺便是让外国人最为着迷和向往的地方。 飞跃鞋的命运,就在此时被改变了。 法国人帕特里斯·巴斯蒂安十分痴迷少林寺。 2005年,帕特里斯旅居上海,在这期间,他四处拜访少林寺学中国功夫,少林武僧穿的飞跃鞋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哥们极其富有经商头脑,于是他顺藤摸瓜,找到大博文,说想把飞跃引入法国,而作为回报,每年都会向大博文上缴不菲的代理费。 一直以来,大博文都是把经销权分散给各式各样的代理商,条件也很简单,只要你有渠道,货能卖得出去就行。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注重保护商标的行为,导致一些山寨产品打着飞跃的名号疯狂牟利,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飞跃鞋,2000年之后,飞跃的口碑已大不如从前。 当时的厂长对于这种现象无计可施,不过好在当时大博文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为匡威等大品牌做代加工,也从未想过拓展海外市场。 不过既然有人想要开辟海外市场,大博文也乐得赚个代理费,于是就将飞跃的海外使用权口头授权给了帕特里斯,还为他开了一条生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