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幌子,先是禁止中国华为公司参与美国的5G设备网络建设;随后,又将华为及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操控多家公司围堵遏制华为。加之,由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上演的“审稿门”闹剧匆匆收场,接二连三的“风波”,让全球哗然。其实,美国肆无忌惮地打压华为等中国创新型企业,无非是为了遏制中国创新发展的势头,为美国企业在全球抢夺高科技领域市场赢得空间和时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面对美国的技术遏制和围堵封锁,中国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在风雨中创新前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备胎”芯片转正的底气 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案例】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面对美国的蛮横打压,华为毅然宣布启用“备胎”芯片,并表示不会出现“断供”这种极端情况。华为公司创始人、CEO任正非称,美国的做法对华为的低端产品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华为的高端产品没有影响,至少对5G没有影响。 华为备胎转“正”的底气,源自其持续多年对芯片研发的投入。针对芯片研究,华为不光靠“砸钱”,同时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领域加大投入。目前,华为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120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60000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形成组合共同前进。 多年来,正是因为始终重视研发和创新,华为才有了过硬的技术,才有了强大的实力和足够的底气。 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日前在青岛下线。新华社发 像华为一样,江西赣州崇义县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坚持创新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赖昌洪告诉记者,在提炼钨的过程中必须要用到液态氨,因而会释放出刺鼻的氨气。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了“氨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使得液态氨消耗量越来越少。目前,该公司的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依靠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是我们必须牢牢坚守的路径。”赖昌洪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和创新。随着中国对专利技术保护力度的加强,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引导推动,以及社会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加强,中国企业在研发人才、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据统计,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较2010年增长了1.66倍;沪市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21%。比亚迪去年研发投入85.36亿元,同比增长36.22%;截至2018年末,长安汽车拥有研发人员7722人,比上年增加7.59%;京东方去年新增专利申请量9585件……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给企业带来了业绩增长,也让一批新兴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集聚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02.7%和109.7%,开始迈向持续自主创新、展现品牌效应的新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目前,中国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均取得长足进步,并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依靠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提升,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热情逐步攀升。 “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累计超过300亿元,多款自主新能源、网联智能汽车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说。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负责人杨咸武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得到了完善。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76万亿元,其中将近80%都是企业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又是企业当中的主要研发投入者。 “老百姓对品质生活、个性化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些追求从需求端推动着企业研发创新,开发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说。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高管表示,中国拥有强大的创新浪潮,中国企业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方面有着惊人的速度,看好中国的创新能力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未来将继续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 2.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持之以恒解决“卡脖子”问题 【现状】 自2012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8年全行业销售额6532亿元,产业链各环节齐头并进,产业结构更加趋于优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集成电路的总体设计、制造、检测及相关设备、原材料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近日,美国对新兴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围堵封锁科技创新成果,无疑让一些创新实力不强的企业尝到了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滋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在中美经贸摩擦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虽然会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困难,但也会带来发展机遇。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短期内会降低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但长期而言,反而会成为中国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动力。 广东龙川一线工人生产忙。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国外卡我们‘脖子’,我们做得可能会更好。当然,这需要艰苦奋斗,可能需要10年、20年或者30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但最终中国能做成。”姚洋说。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此次中美经贸摩擦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必须持之以恒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同,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王志军说,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主导企业和“专精特新尖”的中小企业,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聚焦主业、广纳英才、持续创新,探索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 3.创新不等于闭门造车 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