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型制造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网链式协同采购、制造、研发和物流,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分享产能”“共享工厂”进入现代供应链体系,盘活资源,为整个现代供应链生态降本增效。依靠流程再造和大数据驱动发展智慧供应链,实现“智慧地买、智慧地卖”。结合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外引内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服务共享平台,支持共享平台通过贯通供应链向上下游,拓展从研发设计到物资循环等各环节的咨询服务,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鼓励供应链模式创新,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生态。 探索开放式物联网平台,将工业领域的原材料、设备、产品快速接入互联网,对接云端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智能服务平台,促进资产管理、设备跟踪、故障预测、能源管理、智能改造等创新业务企业的发展,完成非核心业务的拆分。完善线上线下相贯通的供应链信用体系,实现数据价值回归实体经济,建立高效协同的产业合作体系。在“互联网+”电商场景下推进零售模式创新,鼓励电商平台引入现代供应链理念,丰富供应链服务模式,通过激励机制支持商业生态多化发展,积极探索智慧商店、智慧商圈,促进线上与线下、商品和服务、行业跨界深度融合,特别是鼓励餐饮、住宿、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行业参与基于现代供应链的消费网络,对接中高端 消费需求,最终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多供应链生态。 健全农村供应链体系,打通城乡双向供应链网络。 同步推进新型农业组织体系和乡村商贸振兴工程的建设工作。支持涉农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依托供应链管理理念,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农业供应链体系,将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功能进行分解,同时探索智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集成农业全程供应链大数据,实现农产品实物溯源,完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依托农村连锁企业、农村电商运营企业等农村流通主体,构建乡村物流设施共享体系,推动农村供应链创新应用,推动农村商贸流通设施现代化、体系化、社会化,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供应链网络。 积极探索数字化供应链发展,实现跨界战略协同。 培育提升标准化水平和系统融合的能力将是数字化供应链的重要突破口。发展单化流通,规范信息数据和接口,加快推广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的商品条码体系,推动代码关联衔接,提高供应链标准化水平。另外,数字化供应链需要现代技术和供应链模式的密切融合,除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还应大力培育基于5G通信技术支持下的高级物联网应用平台,并与消费升级密切结合,将传统生产-营销模式中的“卖产品”逐步向“送产品卖服务”模式转变,突破产品定型的瓶颈,创造新的价值、新的市场空间,催生新的需求、新的产业、新的业态。 规范供应链金融,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鼓励和引导供应链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建立供应链信用和监管创新体系,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强化对信用评级、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提高风险防控水平,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丰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解决中小微企业信用低、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打造基于真实交易、服务实体经济的供应链金融生态。 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全球供应链。 “一带一路”建设为现代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全球空间。应积极打造与“一带一路”国家互惠共荣、协同发展的现代供应链服务生态圈。从全球供应链的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交通枢纽、物流通道、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互通。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强化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全球化的原料采购、生产力布局、产品营销,建立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设立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海外运营中心等,建立本地化供应链体系。鼓励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境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等。 积极发挥现代供应链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未来城市”基本要满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运作流程的最优化。现代供应链可突破企业内部、产业边界、地域边界和各种壁垒,促进城乡协调、经济体系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治理现代化,成为推动“未来城市”建设的战略资源,促进城市互联互通、国家互联互通。要不断扩大现代供应链的服务空间,全力推进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城市活动数据化,推动大数据的全面融合、流通、共享和深度应用,实现供应链与城市环境空间的高效、协同、和谐发展,达成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战略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