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隐蔽”变化中的明代中国与世界(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30
摘要:总之,16至17世纪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是中国用商品交换而来,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白银货币化为契机,凭借自身变革的驱动力主动走向并参与塑造了一个“新型

  总之,16至17世纪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是中国用商品交换而来,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白银货币化为契机,凭借自身变革的驱动力主动走向并参与塑造了一个“新型”整体的世界,而不是被动纳入一个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

   明朝朝野上下对西方文明持总体开放态度

  对嘉靖以后进入中国的西方文明,明廷朝野上下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早期耶稣会士采取适应方式(利玛窦规矩),天主教文化及西方科技知识被大批中国士大夫认可与接受,“一时好异者咸尚之”,公卿以下“咸与晋接”,中西文明呈现总体平和的交流方式。而西方传教士秉承罗马教廷的意旨,强调遵从天主教教规教义,也曾一度引发激烈的冲突,最典型的就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南京教案”。虽然万历皇帝最后做出了驱逐传教士的决定,但主要是驱逐出南京,并没有将其全部逐出中国,中西文化交流没有被人为完全掐断。

  从总体上看,明朝对外政策表面上延续了传统封贡体制,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明显变化。明朝对外政策不是内向的,郑和下西洋在印度洋上贯通了陆海丝绸之路,拉开了经济全球化诞生于海上的帷幕。经历经济全球化开端时代西方的干扰,明朝一度闭关,在平定海上侵扰后,重新转向开放。由于内部自身的变革趋向——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中国人开始主动走向海外,隆庆开海政策大大释放了这一需求。晚明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开端相联系,明人由此参与了塑造“新型”世界贸易体系的进程,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强大的国力使得殖民者尚无力对中国展开有效的殖民活动。

(责编: 王东)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