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菜农王玉和的“双城生活”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8
摘要:早上七点半,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炝炒平菇摆上餐桌,王玉和吃过早饭,一边催促女儿吃早饭,一边拿起车钥匙准备出门。今年50岁的王玉和家住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

早上七点半,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炝炒平菇摆上餐桌,王玉和吃过早饭,一边催促女儿吃早饭,一边拿起车钥匙准备出门。

今年50岁的王玉和家住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金海天嘉园,他工作的地方是河对面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金星村,离家仅有20分钟车程,每天往返,他要经过一座桥,一条河,跨两个省。

开车行驶在连接两地双向六车道的川海大桥上,湍急的湟水河从桥下流过。

王玉和说:尽管民和、红古两地隔河相望,以前去趟民和绕来绕去需要一个小时。

2019年,川海大桥建成通车,加快了甘青两省间的商贸往来和人员交流,也加大了两地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力度。

早上八点,王玉和走进民和清芳种植专业合作社,换上工作服,简单和员工开了晨会后便开始挨个检查大棚内食用菌的长势。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大棚。棚内温度、湿度都是食用菌生长的关键要素,如果发现坏了的菌菇,要及时把它清理掉。王玉和说。

早在1994年,王玉和就在海石湾镇做起了食用菌栽培的行当。这一干就是26年。他黝黑的面孔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2010年,随着城市发展,他在海石湾镇承包的3亩土地被征用。面临失业的他却在民和县看到了继续栽培食用菌的希望。

当时,金星村的土地正在大规模流转,王玉和在金星村承包了2个大棚,他把栽培技术从海石湾镇带到了民和县,成为民和县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带头人。承包大棚的第一年,食用菌产量就达到40吨。

多年来,我们栽培的都是无公害食用菌,不打农药,不上化肥,这也是我们产品的优势之一。王玉和说,他已经在民和县、红古区的各大蔬菜销售网点打开了市场。

每天凌晨5点,沿川海大桥,负责配送的工作人员会把前一天采摘好的平菇从合作社运往兰州市红古区的蔬菜市场。王玉和说,从川海大桥走,不但节省了一半的时间,一辆货车一年还能节约5000元左右的油费。

2015年,王玉和与当地4家农户合作成立民和清芳种植专业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大棚也从2个扩大到22个,年产量达到600吨左右,还解决了当地2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王玉和的双城生活越过越美,食用菌的生意也正越做越大。作者: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张子琪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