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有辩证。这次国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但是为中医药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创造了一次难得机遇。借此,向世界推广中医药这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业界正在共同发力。
截至目前,中医药已服务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这并不等于中药已国际化,更不等于中成药国际化。中医药走出去的生命力,不在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医技,要靠中医典籍中蕴含的大量经方验方,靠依此研发生产的中成药。在尊重中医药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推动中成药持续大量“出海”,要靠创新破解产业化规模不足及统一行业标准等方面的障碍。
中药战“疫”优势突出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2000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从《黄帝内经》记载疫病,到张仲景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专著《伤寒杂病论》;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狂犬病免疫疗法,到疟疾、麻疹、白喉、水痘等急性传染病有了辨证治疗法;从种痘防治天花,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从2003年非典,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在人类抗击疫病的战场上,中医药从未缺位,屡建奇功。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这次疫情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国家及时总结推广“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一批方剂和中成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得宁合剂、银柴感冒颗粒、桂柴散寒颗粒、金柴清热颗粒,济南宏济堂中医医院金贝口服液等5种院内制剂,获批在山东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医院调剂使用;湖北咸宁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中西医双博士后王维武研制的方剂“肺毒清”……
中医药深度全面介入,有效减少了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数据显示,截至3月下旬,国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药出口遇最好商机
国际上,随着疫情蔓延,中医中药受到更多关注。纽约传统中药需求激增,金银花、板蓝根冲剂脱销;匈牙利中医诊所用大锅熬制中药茶汤,当地民众远道而来“抢喝”;在英国,很多本地人转向中医求诊问药,中药需求比平时增长数倍;在海外疫情最为严重的10个国家,在义工爱心接力下,中医在线免费诊断、免费派药活动持续开展。截至4月17日,超过1000位确诊患者得到中药有效治疗,无一例死亡。
国内民间捐赠的中成药、饮片不断发往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东南亚;部分制药企业加大市场推广,往亚洲、欧洲、美洲出口符合标准的中药颗粒(制剂);传统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方案,也随着国家援外抗疫医疗队走向海外。
“这次疫情过后,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最好的机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一次的确是推动中药国际化一个很好的机遇,中药‘出海’前景看好。”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总监许永梅告诉记者,自疫情全球扩散以来,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宏济堂制药一直全力推动中成药走出去,已向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出一批中成药和颗粒剂。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口中药材及中成药12.8万吨,2019年出口13.2万吨,同比上涨3.2%。在春节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今年1-2月,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1.8万吨,同比增长0.8%。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利于在国际上进一步营造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研究中医药、体验中医药、支持中医药的良好氛围,应该借此大力传播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提升中医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加速中医药国际化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日前在《人民政协报》刊登文章认为,以疫情为契机,我们更要面向未来,进一步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全生命周期健康问题突发公共传染疫情,提供可行的独具中医药文化匠心的中国方案。
“出海”需产业化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态,为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写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 界 ……”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珠海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去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等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更是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医药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归结到一起,就是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负责人说,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国际化,产业化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痛点,也应是重点。
目前,中医药在产业化方面和西医西药差距巨大。从医院收入看,国内公立医院中医收入占整个医院收入不超过15%;从企业看,国内最大的中药企业,相比诺华、辉瑞等世界级医药巨头还很弱小。
同样是中药企业,国内外差距也不小。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株式会社可生产超过120种汉方药,在医疗用汉方制剂领域市场份额高达84%。国内中药企业数量众多,但大而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