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场镇无纺布的产能相较过去几年有了质的变化,鞋套、圆帽、一次性防护服和口罩的制造工艺早已成熟,可新冠疫情发生的特殊节点让产业链无法全速运转,产业集群化的优势无从体现,但是彭场许多家正规企业仍然在疫情期间紧急复工74家,日产医用防护服超6万件,日产口罩3000万片,防护用品占全国供应总量80%。 然而就在仙桃解封后的一个月,“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样铤而走险的话语开始被狂热的投机者奉为圣经,连当地人都形容彭场镇就是现实版的“塔寨村”。 “有点点吗、有片片吗”成了时行的黑话(“点点”指点焊机,“片片”指打片机,用于焊接和切割口罩边缘的机器),三无口罩厂的“不法商家”因地制宜,家庭作坊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无口罩以彭场为中心,甚至有向外扩张之势,镇属的村落,隔壁的城镇都有群众举报三无口罩的情况。 打脸来得猝不及防。 4月12日,人民日报发布仙桃查封4600万口罩的新闻再次把彭场的三无口罩现象推上了风口浪尖。 彭场镇一路拿到“无纺布之都”金字招牌实属不易,亟待转型之时需要每个彭场人的努力,彭场镇无纺布产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都居于行业领先水平,但始终未能形成品牌优势,产业集群化没有产生稳固的消费者印象。 而口罩是防止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制作口罩不仅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还有生产环境的严格要求,并非小打小闹、没有职业操守的小作坊可以承担的重任。 如今国内疫情渐渐缓和,但仍需要和病毒长期存在,况且国外的疫情仍不见好转,口罩的质量保证等于人们生命的稳固防线,彭场镇的口罩本应在此时打响内地市场的知名度,向外承担中国制造形象的重任,却有可能败在三无口罩的泛滥上。 但时间还在流动,政府的严加监管或许能为彭场镇带来一丝曙光,改变外界对彭场镇的印象,扭转彭场镇全民投资口罩的怪现象,健康持续的产业绝不是一蹴而就发展而成的。 彭场的口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