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百亿市值不稳的唯品会,又陷入假货危机了?(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17
摘要:股价下跌、市值缩水、增速下滑......平台内部的发展困境和平台外部以阿里系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竞争对手为代表的围剿之下,仍然停留在“特卖模式”和“名品低价”业务模式的唯品会越来越难以追赶上行业头部玩家的

股价下跌、市值缩水、增速下滑......平台内部的发展困境和平台外部以阿里系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竞争对手为代表的围剿之下,仍然停留在“特卖模式”和“名品低价”业务模式的唯品会越来越难以追赶上行业头部玩家的步伐。

积极自救,但效果不尽人意

客观来说,其实唯品会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以“特卖”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虽然在发展早期帮助唯品会实现了从零到一的发展,但越往后,其商业模式的短板就愈发突出。

毕竟“特卖”不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竞争对手们很容易就能复制、侵扰的领域。

于是从2016年底开始,唯品会就开启了积极探索主营特卖业务模式之外的新道路。

起初,立足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比较火,就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一样,唯品会也借助了彼时热火朝天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风口”推出了旗下的“唯品金融”。甚至在2017年的时候,金融已经成为唯品会旗下与电商、物流并列的核心战略之一。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唯品金融”并未能取得什么独立的发展成绩,它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就更别谈给唯品会带来持续输血了。

互联网金融之外,唯品会的“自建物流”之路也走的磕磕绊绊,它在此期间还曾涉足生鲜电商领域,进行“生鲜社区店”的尝试。

一番操作之后,这些主营电商业务之外的新兴业务领域几乎没有一个做成的,于是在2018年第三季度,“折戟沉沙”的唯品会又宣布回归“特卖”和“好货”战略。摸索不到新兴业务模式的无奈之下,唯品会选择“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

尴尬的问题来了,本来唯品会去大举尝试新兴业务领地的“出发点”就是要突破已经进入发展瓶颈的“特卖”模式,可突破不成功之后,唯品会就只能回到特卖模式的“老路”上面。转型失败之下,平台商业模式瓶颈依然摆在那里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再加上互联网红利的消散、行业竞争环境的加剧以及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方向的“红火”,唯品会似乎已经很难在既有的商业模式上形成更大的突破了。

互联网行业需要想象空间和“故事”,可对于一个没有“故事”的唯品会来说,它还能走得长远吗?

不管能不能,反正我们相信唯品会是使出了全身力气来希望自己走的更远的。

大量业务转型与聚焦动作之外,唯品会在近几年也频频借助外部的力量来试图重新崛起。2017年底,唯品会获得了腾讯和京东的投资,注资、注入流量的的背景下,唯品会抱上了微信的大腿。可惜虽然新兴流量渠道助力良多,但仍然没有改变唯品会新增用户增速疲软的事实。

2018年8月,唯品会还曾发布了一个在B端市场对标拼多多的“唯品仓”,该平台是想要借助社交电商的流量红利期,为广大微商、代购、批发群体提供“清库存”能力,可惜这个平台上线之后一直未能取得用户与商家的支持。

2019年7月,唯品会又开始将目光瞄准了线下实体商业,它以2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老牌实体巨头“杉杉商业”,该集团旗下拥有5家线下奥特莱斯广场。一直有着“线上奥特莱斯”之称的唯品会收购线下奥特莱斯,这怎么看都是唯品会想要把特卖模式“一条路走到黑”的意味。

但从线上到线下的拓展就真的能够救得了唯品会的特卖模式吗?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似乎仍然不太乐观。重资产模式线下流量的布局下,其实更多的是唯品会在遭遇线上流量增长“瓶颈”的无可奈何之举。这就像一场“赌博”,虽然表面看起来十分风光,但实际能否带来“1+1大于2”的效果还需要持续的观望。

时间来到2020年,用户并没有切实感受到唯品会线上+线下特卖“版图”的特殊之处,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只是不知道行业内的其他巨头玩家们会不会给唯品会这个“时间”和“机会”。

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连线上经营都始终未能摆脱假货问题与服务能力质疑,唯品会真的能够搞定低增长、低毛利状态下的线下运营,同时能将线上和线下实现有效打通吗?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