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3时整,国歌声响彻北京会议中心,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开幕会上将审议通过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议程,听取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并表彰2019年度优秀提案100件。 委员带来这些提案 聚焦您关心的问题 点亮大运河夜景打造城市名片,转型老厂区形成京西体育产业带,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更健康…… 今天上午8时30分,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驻地五洲大酒店、皇冠国际酒店大厅内人头攒动,700多名市政协委员陆续前来报到。带着提案,带着建议,委员们有备而来,在大厅内委员们频频被采访政协大会的记者围住,一场场小型的“集体采访”在这里展开。 张凤敏委员: 用微型公交解决黑摩的问题 早上八点刚过,来自工会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凤敏就来报到来了。今年,她带来了两份提案,重头戏还是交通方面。2019年年底,张凤敏关注的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开通问题终于解决了。今年,她把目光集中在如何解决城市里黑摩的扰乱交通,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屡禁不止的问题。 “应该通过政府推动,在相应的交通死角和欠发达区域设置微型公交车,让公交的末梢神经更灵敏,从而打通交通微循环,打通最后一公里。”张凤敏说。 她表示,应该大规模排查黑摩的,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从源头上根治。 对于微型公交,张凤敏提及了已经在包括回天地区等多个试点推行的定制公交,她认为,这是微型公交可以借鉴的模式。 “微型公交也可以看做一种定制,只是车辆更小,更便于调头和停放。”她告诉记者,微型公交一旦进行试点,应该采用时段性、乘坐站数的分类结算方式,保证百姓低价乘车。 定制代表着个性化,张凤敏认为,只有大量调研,大量走访后,真正了解百姓烦心和堵心痛点,才可以逐步推进微型公交试点工作。 刘凝委员: 完善协商补偿机制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加装 来自社科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表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问题,随着上海取消一票否决制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比取消一票否决制,完善低层住户协商补偿机制,尽可能保障各方利益,更有助于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的落地。” 刘凝委员表示,近几年老旧小区在加装电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少老旧小区老人下楼不便的难题得以解决。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在硬件方面具备加装条件的小区,却因住户间存在意见分歧,导致电梯未能安装的情况同样值得深思。 在刘凝看来,取消一票否决制改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即可加装电梯,在法律层面并无问题。改变政策固然会加快安装电梯的脚步,但住户间存在的意见分歧,却不会因此而消弥。就现阶段来看,加装电梯对低层住户来说确实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街道等有关部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外,同样也应考虑给与低层住户适当的补偿。“在对现有成功案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各方诉求。通过推行示范合同等模式,更清晰的明确各方权力义务并制定相应补偿标准以供参考,通过更加柔性化、多样化的方式,来化解其中矛盾不失为一种办法。” 李妮娜委员: 增加幼儿园、中小学生体适能课程 来自共青团界别的李妮娜委员已经是一位“老委员”了。走进报到大厅,她身上体育人的气场不自觉的透出来。 “我今年带来了青少年体适能训练普及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提案。”幼儿园的孩子就要开展体能训练么?面对记者的问题,李妮娜解释说,专业运动员并不是只练本项目的技能,会从体能的储备开始,所以她希望小朋友们能在拥有好的体能的情况下,再去进行其他的体育锻炼。 三四岁就练体能是不是太专业了,毕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当运动员?对此,李妮娜说:“体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体适能更适合每一个人群,每一个工种或每个学生,针对每一个不同的人群去做的一个适合他们的一个体能的锻炼。希望在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普及,让这些孩子们能够从小接触这种专项的体能的训练。” 幼儿园的小朋友该如何训练呢?对此,李妮娜表示,幼儿园阶段应该让小朋友动起来,参与一些适当的跑跳游戏,让他们去知道什么样的跑步知识是正确的。 “至少要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样的游戏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希望孩子们不只是专注应试教育,而是能够更灵活的去运动。” 李妮娜介绍,经过一年的调研,她的提案已经更加具体化,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要努力推进落实。 王以新委员: 完善院前急救把握好“黄金四分钟” 来自妇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王以新多年致力于医疗领域。今年王以新委员带来院前急救相关提案。她介绍,目前相关医疗机构院前抢救较为薄弱,需要规范的管理起来。 王以新说,要分清什么事急,什么事缓。特别是在病人到达之前,要有一个很好的调度,能够通知医院病人具体的病情,到达医院能够疏通一条绿色通道,以便医院全力以赴的准备,把握好“黄金四分钟”,让病人更好的得到救治。同时她还建议路标能够更加清晰:“比如社区医疗服务要实现网格化,但因许多地方缺少路标,难以实现就近抢救。反之,如果有路标的话就可以让危急病人得到一线生存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