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类似企业能够“轻装出发”,成都税务有意识主动问需,根据其行业特性提供精准服务。从中铁八局、中铁二十三局,到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再到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税务“口碑榜”上,相关案例比比皆是。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就是例证之一。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水泥工程专业设计研究院之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国外业务如今已“集中于阿联酋、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加纳、沙特、埃及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走出国门虽然有了更多的机遇,但也产生了新的烦恼。与专注于国内业务的企业相比,“走出去”企业等待出口退税的周期,成了其加速资金周转的关键。 “我们的业务主要是承包国内外水泥生产线的交钥匙工程,”该研究院的负责人说:“这也导致工程工期一般较长——两至三年甚至更长;单笔合同金额数额巨大——通常高达十多亿元人民币。”也因此,“加速”出口退税,成了企业翘首以盼的事。 “电子退库”就精准戳中了类似企业的“痛点”。成都税务出口退税实现“电子化”后,从申报到退税款到账所需的周期,从10个工作日瞬间缩短一半。“这不仅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缓解了资金压力,加速货物流、资金流的运转。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资金缺乏而引起的项目中断或违约,减少了向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等。”该负责人对此赞不绝口。 另一个生动的案例,是曾不止一次登上过央视的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勘院)。 这个已成立近70年的老牌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二次创业”,抓住机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随着企业“走出去”,当地税务局也自2015年,便把该企业纳入了“走出去”企业管理名单,只为更精准地对接企业的需求。 成勘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后当地税务局更加频繁,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服务”:进行政策宣传和辅导,了解企业的境外投资和项目经营状况、境外所得抵免情况和跨境涉税诉求,专项辅导境外承包项目的境内、境外收入划分问题,以及“不分国不分项”综合抵免法的运用,并对成勘院取得境外子公司股息红利转增资本进行了税收风险提示和应对…… 这样的精准服务,化成了“真金白银”的成效反馈给企业。仅去年12月,在当地税务局的帮助下,成勘院就在印度尼西亚享受到了“设计和咨询服务费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00万元)收入全额免税,减免金额人民币275万余元”的红利。 像这些企业一样,税务护航企业“走出去”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这也必将成为区域开放的有力支撑。如今,“一带一路”正逐步从愿景变为行动,成都“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机遇,已然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