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只争朝夕、赶超自我的城市。3个月后,特斯拉Model3电动汽车将从临港驶出,入驻全国特斯拉直营门店,向全球展示了“临港速度”。作为我国汽车业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今年1月奠基,到新车量产下线上市,用时不到一年。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是上海的生命线。更加开放的上海,让世界兴奋。 距离临港100多公里的青浦金泽镇,一派水乡田园气息。投资100亿元打造的华为研发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将导入3至4万名科技研发人才。从这片园区驱车,20分钟内可以抵达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人们感慨这里底蕴深厚、人文蔚盛,更期待它蓄势而发、一展宏图。 这片区域所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画卷初展——要在不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 科创板启动,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要让更多的“硬科技”企业感受到光和热,点燃浦江两岸科创之光。 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在扎实推进。“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这座城市始终牢记使命。 这座城市更在不懈地强筋健骨——更强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更强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强的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更强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海深知,紧扣“四大功能”,方能成就更富活力、更具辐射力的伟大城市。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之大,离不开开放和创新、包容与合作。 综观全球国际大都市,都不是突兀的“山峰”,都要依托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协调一体的区域发展。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大局,是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应尽之责。 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要与世界紧密接轨。跳入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精彩篇章,是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自信担当。 诚如学者观察,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在数量上增加一个国际大都市,而是增加一种类型,提供一种生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新模式,为世界城市发展注入东方神韵。 (光明日报上海12月1日电 记者 颜维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