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生缺陷防治形势极为严峻,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把好人生健康第一关,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健康南通主要目标的重要措施。2019年,省、市两级政府均将“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全面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效果,近日,市卫健委出台《南通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2年,我市将实现以下具体目标: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90%;婚前医学检查率≥9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95%;实现产前筛查全覆盖:产前筛查率≥95%;实现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5%;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5%;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95%;确诊病例有效干预和疾病管理率≥95%。 《方案》指出,加强产前诊断(筛查)技术准入管理,对拟开展产前诊断(筛查)技术的医疗机构进行评审,关键指标采用一票否决,严格技术准入,确保产前诊断(筛查)工作质量。落实相关质量保障制度, 确保孕妇在孕28周前至少接受1次产前筛查,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规范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做好质量控制和随访跟踪管理。对高危孕妇要指导其及时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产前诊断服务,建立和落实多学科诊治制度,联合产科、围产保健科、新生儿科、儿内科/儿外科、伦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对严重出生缺陷病例及时会诊,对确诊的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病例,及时给予医学指导和建议。 同时,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全面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提高确诊病例有效干预和疾病管理率,减少先天残疾。做实0-6岁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结合0-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开展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和孤独症早期筛查和诊断,采取医学矫治、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减少残疾的发生、尽可能降低残疾程度。 《方案》强调,要加大出生缺陷救助力度。江苏省对相关出生缺陷所必需检查项目、治疗药品及特殊治疗食品纳入病种保障范围,对罹患遗传代谢性疾病及6大类72种先天性结构畸形的困难家庭患儿开展救助项目,通大附院为我市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市妇幼保健院为我市遗传代谢性出生缺陷救助定点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