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计算机病毒中心发布《移动APP违法违规问题及治理举措》,指出APP存在远程控制、恶意扣费等八大类恶意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涉嫌超范围采集公民个人隐私等。其中,陌陌等下载量很高的应用也名列其中。报道中披露的一个数据令人咋舌:2016年至今,累计发现并通报下架38434款违法有害移动APP。 (据澎湃新闻) 手机里的各种APP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网络世界里,自己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透明。不可否认,在大多数情况下,服务商获得你的个人信息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服务。譬如,你要订外卖,需要告知你的地址和电话。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你明明只是为了订外卖提供的手机号,却接到卖房、卖车等商家打来的电话。这是因为APP服务商把你的个人信息泄漏或出卖了。个人信息本来应该是保密的,属于个人隐私范畴,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个人信息的贩卖已经成为一个黑色产业链。 这只是APP服务商违法行为的冰山一角。还有一种手机APP,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诱使你安装使用,然后像木马病毒一样,做着隐私窃取、恶意传播等违法勾当,甚至利用非法获得的个人信息实施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上面的例子都涉及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从源头上切断非法获取途径,应是遏制上述违法行为的必行之路。我们使用APP,为获得服务向APP服务商让渡部分隐私权,与此同时,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也“让渡”到APP服务商一方,APP服务商有义务妥善管理这些信息。有关部门对这些获取、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APP服务商实施严格管理,就能扼杀盗用个人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 对APP服务商实施严格管理,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机构的及时介入和积极作为。国家计算机病毒中心等机构应持续不断地对各类手机APP的隐私政策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对违法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密监管,一旦发现即给予严厉处罚。对于那些违法的APP,应该坚决取缔下架,运用法律武器重拳打击。这样才能使非法获取、泄漏、出卖个人信息等行为,成为APP服务商不愿、不敢、不能触及的红线。只有这样,才能斩断手机APP中伸出的黑手,清除这些网络世界里的毒瘤,还民众一个安全健康、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