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集团”)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家市属国有企业,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主机产品线和关键零部件最齐全、创新能力最强、出口总量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型企业集团。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徐工集团时指出:“徐工集团战略思路很清晰、目标定位很提气、发展路子正确,是很成功地打造出自己道路的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目前,徐工集团的市场份额及各项指标综合排名稳居中国同行业之首,跃升至全球同行业第六。系统总结徐工集团在国有企业治理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始终不忘国有企业的初心和使命,把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生产经营的经济优势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是国有企业的职责使命。徐工集团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发展经验,最根本的是成功地把国有企业的职责使命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目标愿景,把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牢记初心使命、凝心聚力助推“中国梦”。企业初心使命决定企业战略方向。徐工集团将国有企业的职责使命概括为“对党忠诚、为国争光”,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目标愿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徐工集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从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振兴民族的政治使命,新中国的第一台汽车起重机、第一台压路机都是在这里诞生。1989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工集团正式组建成立。组建后的徐工集团把服务国家作为奋斗目标,立志为国家贡献一个让国人骄傲、令世人尊重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助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如今,徐工集团制造出世界第一的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诞生“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挖掘机,现在正向工程机械的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徐工集团通过公司章程修订、建立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明确企业党组织法定地位,从组织上保证党组织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贯彻落实。徐工集团非常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业务发展到哪里,党建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原则,形成严密党建网络,分别承担同各自定位相适应的主体责任,真正把党的组织建到车间班组、海外项目、营销网点。徐工集团党委注重把党建活动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技术创新上,党员成为先锋队和主力军,6000多人的技术研发队伍中,每3人中就有1名党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自主创新的强大驱动力。目前,徐工集团驻海外人员中一半左右是党员,国际化党建正成为徐工集团在海外市场凝聚团队、奋斗开拓的强大支撑。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怎样将日益庞大的职工队伍管理好并发挥好职工主人翁作用,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的时代课题。徐工集团党委实施支部书记助理制、提高政工人员专职比例、基层支部书记量化考核等新举措,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政工团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针对员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要跨单位、跨体系开展政工课题研究,形成“政工组建有质量,政工工作有力量,政工干部说话有分量”的崭新局面。政工团队还要扎实做好倾听员工心声工作,密切关注每位员工的思想状态、工作状态和生活困难,凝心聚力、排忧解难,推动生产经营高质量发展。徐工集团党委曾经2次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徐工集团坚持党管人才,通过多方引才、科学育才,建立健全强大激励机制,为企业打造了包括世界智慧群体、高技能工匠、党员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在内的四大优秀群体。 坚守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走出一条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的成功之路 时代发展不停步,改革创新不停歇。徐工集团组建30年来,无论企业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行业是波峰还是波谷,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最终做成装备制造的“国家队”,并在全球行业有名有位。徐工集团的发展史表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持续获得发展的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是徐工集团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徐工集团从1989年组建就与改革紧密相联,是作为集团化改革样板企业而组建。1999年,我和这届领导班子接手徐工集团后,随即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99年到2003年,徐工集团开启“七项专项治理”、债转股、56家中小企业改制剥离和“三项制度改革”、总部机构改革等。通过改革,徐工集团走出了最艰难时期,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家销售收入百亿级企业。从2004年到2010年,徐工集团推进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后更名为徐工机械)瘦身轻装一体化,为寻求突破改制不成功的战略困局,迅速改为重大资产重组,完成了在A股市场50个亿的募资,开启了企业新的改革调整之路。从2011年起,徐工集团着眼未来、苦练内功,推动以事业部制为导向的“汉风计划”改革、总部经营型管控模式和四大平台重构、大踏步走向国际跨国并购和海外工厂及研发布局等,拓展了国际化发展格局,让徐工集团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千亿级企业,成为拥有世界级管理架构的现代化企业。 创新是徐工集团发展壮大的最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技术创新方面,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徐工集团人开始了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探索之路。2000年以来,徐工集团确立了高端、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大吨位“三高一大”创新战略,加速技术创新体系的升级完善,构建了辐射全球的研发体系。通过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全系列主机三大领域的全面突破,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迎来了徐工集团全面自主创新的崭新时代。在管理创新方面,徐工集团经历了从应变到求变的发展阶段,为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2011年以后,行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徐工集团提出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务实;更加注重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的“三个更加注重”经营理念。在贯彻落实“三个更加注重”的过程中,推进“343”经营模式、经营魔方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