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习惯早起的小区居民开始聚拢:“西瓜还在车上呢!”“我能出去看一下吗?”“咱这儿有确诊病例吗?”小区有近5000人从事与新发地相关的工作,问询声此起彼伏;钱诚迎向大家,思索着如何安抚…… 在20公里之外,北京市委组织部的老张和同事们正连夜制订防控方案:“第一轮疫情北京集体按下了慢进键,这一轮要十个手指弹钢琴,改变风险分区分级标准,防控单元更小些、更准些,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分区分级管理,实施精准防控,中高风险动态管控,领导小组的决策,在这里化成具体方案。 此后的一个多月,天伦锦城小区紧张有序: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工作在一线;开通4部固定电话,公布10个工作人员的手机号,24小时接受居民问询;下沉干部奔向医院,为居民代开药品;志愿者头顶烈日,派发蔬菜包;保洁员挥汗如雨,逐户回收垃圾…… 社区防控,是北京疫情防控的基石。守住底线的战斗,在北京3235个社区、3876个行政村同时打响。 近10万基层工作者一户户“地毯式”摸排,密接者全部居家观察;切小切细“防控单元”,按街道、社区,甚至小区、楼宇实现“精准落子”;同一个小区,分类施策采取“14+14”天、“14+7”天和14天等不同的隔离观察措施。 “我们守住了!”7月18日,钱诚见到记者的时候,嘶哑的声音中透着喜悦;截至7月18日,除1个单元外,天伦锦城小区95个单元已解封。 7月20日,北京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经过全市7000多个社区行政村齐心协力的奋战,安全了! 6.核酸检测 科学总动员,关键早发现 北京核酸检测能力裂变式的增长,成为科学抗疫的速度传奇。 海淀区民众安康体检中心负责人杨维接到急切求助,电话那头是丰台区岳各庄批发市场负责人戴鹏飞:“需要立即对商户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新发地休市,岳各庄批发保供压力陡增!两个市场一向联系密切,唯有争分夺秒,尽早全员核酸检测,才能阻断传播,安定人心!民众安康体检中心迅速行动,一边千方百计筹措试剂盒,一边奔赴市场,支起帐篷,现场采样…… 受检商户10人一组,单向间隔排队。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5138人全部完成咽拭子采样。大夫霍岩高温下全天在岗,防护服内倒出哗哗汗水:“我采集了500多人吧,共产党员必须上!”检测结果,全部阴性;6月25日,再次复查,仍然全部阴性……戴鹏飞踏实了,带领岳各庄全力以赴投入市民餐桌保供之战。 北京全市实施了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采样人数已超过1200万;目前335例确诊病例的发现方式中,核酸筛查共174例,占52%。核酸检测对于迅速发现控制传染源、有效阻断传播链条、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7.追踪 不留空白不漏一人,第一时间摸清传染链条 61岁的庞星火带着黑眼圈,走进北京市的新闻发布大厅……作为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疫情防控专班现场组组长,这一天,她要发布新发地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份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 3名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多的不到400字,少的只有172字。清晰、明了、丰富、具体,这些小小的“豆腐块”,马上成为人们互相传递的高频信息。然而,在这短短的文字背后,是动辄几万字的流调报告,是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人的日夜奔波。 “流调的目的,就是迅速精准摸清传播链条,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传播范围。”王全意和贾蕾,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此次北京全市的流调工作由他们牵头。“标准就是,不留空白、不漏一人。” 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到点位现场了解情况,用大数据查缺补漏,一场与病毒的赛跑在北京全市展开!本市、外省、市级、区级;疾控、公安、社区、地铁、公交、民航、铁路……跨区域、多部门协调联动,争分夺秒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整个过程就像破案。”王全意说,“是否精准无遗漏,能否快速无差错,影响整个疫情的走向。” 63页2.5万多字!这是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金丽娜,综合全市各区、各部门协同流调结果后,为“石景山万达女子”出具的流调报告。而在这份报告背后,是30多名流调人员和上百名社区工作者,24小时的不眠不休。“流调是一个不断细化,不断深挖的过程。”贾蕾介绍:“这名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从最初的204人,到最后上升到311人,全部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 截至目前,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共确诊病例335例,无症状感染者33例;除重点地区重点人员外,通过流调明确的密切接触者就达7591人。“疑似病例甚至个别发热病例、高度怀疑病例的流调,我们也要求第一时间展开,这个数量是确诊病例的好多倍。”王全意说,“虽然大多数最后并未确诊,看似做了无用功,但这能保证我们始终跑在病毒前面。” 8.治疗 中西并重一人一策,无微不至无一病亡 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医疗资源集中调配,中西并重一人一策,有效救治无一病亡,成为这次北京抗疫的一大特点。 6月13日,确诊患者达到36人,成为发病峰值。6月16日,北京宣布二级响应。当天,北京18家市属医院的100余名医务人员前往地坛医院支援救治。 6月20日,22点15分。闪烁着蓝光的救护车送来了两名患者……这是1岁7个月的果果和她的爸爸,他们去给在新发地牛羊肉大厅工作的妈妈送饭时感染病毒。离果果病房不远的8岁小学生患者小叶此时入院已经6天,刚来时还会哭鼻子的男孩已经像个男子汉。 在武汉抗疫中为人熟知、名列“重症八仙”的杜斌、童朝晖、姜利等专家,已再披战袍,来到重症救治一线。此时,经过精心治疗,“西城大爷”病情已经好转,当天下午,童朝晖到“西城大爷”病房查房时,看到状态良好的他,不禁幽默地说:“应该叫你西城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