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研网 > 财经 > 宏观 2020年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研究报告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人才培养必须顺应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潮流,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在未来继续为这一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与中国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一道开创货代行业新局面。 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日益深入,国际货运代理这种传统行业不可避免要适应这种改革,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改革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好的人才才能有行业更好的未来,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国家货运代理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其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曾经是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从需求端逼迫行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升级,而当下的供给侧改革对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人才培养必须顺应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潮流,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在未来继续为这一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与中国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一道开创货代行业新局面。 我国起步较晚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较短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我国重视、政策鼓励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国际货运代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内外开放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有发生了裂变和整合。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呈现出一种三足鼎立局面由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形成。以中外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DHL、FedEx、Eagle、Nippon等外国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由中外运、中远、中海、中铁、中邮等正努力抓住市场经济发展机遇,由传统的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队。民营企业是最具有活力的新生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外资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三支劲旅,在中国的货代和物流市场强烈角逐,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中国对外经贸转型升级正在加快,电商、供应链管理趋势上扬使得传统货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互联互通、消费升级等变化,又给我国国际货代企业的国内外经营及物流业务拓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业所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专业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集中优势,使得代理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管理机制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状态,导致货运代理业务受到局限,且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从中国的货运代理业来看,在货物运输业务和转口业务中,国外货运代理业已经占据了集装箱、散杂货业务和空运货物业务,其中集装箱业务和空运货物业务超过90%由国外的代理企业经营,而散杂货业务则由国外货运代理企业占据70%。 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要翻两番,预计要达到四万亿美元。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也将翻两番,预计能够达到两万亿美元。中国的货代和物流也将随之同步增长。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中国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会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这样中国就会变成世界物流集散中心。 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的组织作用不断发挥积极效应为国际货代行业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8年,中国外贸货运量的增长带来行业持续平稳发展,国际货代行业总体效益有了新提升。中国是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产业布局比较合理,进出口贸易额居于世界前列。但在行业整体向好的情况下,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行业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获得了飞速发展。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要加入互联网+的行列。例如出身传统货运代理行业的锦程货运集团,其网上订舱系统已经上线运行,而另一个颠覆者阿里巴巴集团,虽然出身于电商行业,和货运行业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它利用自身互联网思维的优势,目前也已经在上海、杭州等地布局自己的网上订舱系统。 目前这些物流企业的互联网货运系统还处于试水阶段,系统功能还比较单一,只是把传统货运代理公司人工的工作转移到了智能系统当中,在短期内看难以撼动传统货运代理公司的运营模式。但其自身所有具有的巨大优势是传统货运代理公司远远无法具备的,甚至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货运代理行业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比如在系统上集成了各家船公司的价格、船期、舱位变动及未来走势等重要信息,可供客户参考,同时可以7乘24小时全天候追踪查询货物信息,客户可以随时查看货物当前状态,这些都是传统货运代理公司的短板。虽然目前货运企业的互联网+模式尝试时间尚短,但按照客户反馈及运营效果来看,互联网+改革已是货运代理行业的大势所趋。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年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分析显示 中国货代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三节 2015-2017年中国货代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017年我国物流运行总体向好。运行数据显示,物流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持续下降。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优化。物流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1、物流运行质量提升,“降成本”取得成效 物流领域“降成本”取得实效。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国务院连续两年出台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文件,物流领域“降成本”取得成效。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2016年下降0.3个百分点。即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60元,比2016年下降2.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进入连续回落阶段。 图表:2012-2017年中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从构成看,物流降本增效、货畅其流取得初步成效,物流各环节的协同性不断增强。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6.6万亿元,占54.7%,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保管费用3.9万亿元,占32.4%,下降0.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6万亿元,占12.9%,下降0.1个百分点。从变化情况看,运输环节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保管环节则连续下降,表明当前物流流转速度提升,库存、资金占用时间及成本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