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首个尝试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手术的医生,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将自己在“抗疫”中积累的肺移植经验分享给海内外同行。两会上,陈静瑜希望有关部门将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此外,他还为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陈静瑜 谈抗疫 不惜代价挽救新冠患者 北青报:在武汉疫情一线,您的团队进行了几例肺移植手术? 陈静瑜:2月29日,我们团队在江苏无锡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3月10日,成功完成全球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至此,我们已经在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中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包括如何来确定适应症、如何确保手术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术后康复保障等等规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月16日,我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前往武汉支援肺移植救治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提议组建全国新冠肺炎肺移植团队,并报名加入国家肺移植团队的筹建。 北青报:您带领的团队由哪些学科的人员组成? 陈静瑜:前往武汉的无锡人民医院的团队中有多学科人员,包括麻醉学、重症医学、ECMO和呼吸机管理、护理等。我们肺移植核心团队的成员都去了武汉。实现精准治疗,需要团队作战,不光是我一个胸外科大夫做手术,手术做好了还得会维护、会管理。 北青报:肺移植是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规性手段吗? 陈静瑜:肺移植确实不是一个常规性的治疗手段,但在疫情之下,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体现的就是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迄今为止全国已经开展了7例相关的手术,包括无锡人民医院、深圳第三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 北青报:在武汉抗疫,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陈静瑜:不惜成本一心救治病人,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拿肺移植来说,普通的肺移植一般要花费六七十万,而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花费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手术时,单是负压手术间就要七八万,手术之后还要安排七八名医生、二十名护士三班倒看护,直到患者康复。我把这些事情讲给国外的同行听,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 谈经验 国外医生依“中国经验”做手术 北青报:最近一段时间,与国外同行分享了哪些中国的抗疫经验? 陈静瑜:可以说中国抗疫经验正在得到推广。这次,我们总结并撰写了相关的文章,发表在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有国外同行发电子邮件问我很多相关的问题,比如,手术适应症在哪里、病毒转阴如何评判、手术后怎么样防止病人感染等。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已经通过早期的经验传递给了国际社会,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 北青报: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新冠肺炎病例肺移植案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静瑜:20日晚,有个令我欣喜的事情,意大利米兰肺移植中心的同行给我发了信息,他们应用我们的经验,成功完成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由此可见,中国的肺移植抗疫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我们的鼓舞之下,他们也在尝试做这些手术去拯救病人。近期,还有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也来问我如何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从哪几个角度去考察核酸转阴等问题。 我们也跟国外的同行开展了多次远程交流,包括器官捐献、肺移植,以及新冠肺炎治疗方面的经验共享。近期,我在筹备一个国际会议,计划在6月底召开一个专门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研讨会。 谈建议 建议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 北青报:今年两会您带来了什么建议? 陈静瑜:我带来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关于大力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我们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计划,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建设。同时,培养足够的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才,让他们安下心来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希望大家要像关心临床医生一样关心公共卫生,尊重公共卫生的贡献,了解公共卫生都在做什么,特别希望在新冠病毒肺炎受到控制以后,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巩固公共卫生的队伍,把中国公共卫生队伍真正建设成一支捍卫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够战斗的队伍。此外,还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与制度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与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系统,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政府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这既是纪念抗疫战争的成绩,也是为了唤起和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理念,倡导现代与文明的生活方式。 1月23日,武汉采取了最严格的交管管制措施,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定。这一行动不仅迅速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也大大降低了病例输出到其他地区与国家的风险,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把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也可以时常提醒民众保持健康意识,让公共卫生理念融入社会文化,使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北青报:您一直在为尘肺病人的救治奔走鼓呼,今年是否有相关的建议? 陈静瑜:这个建议我还在写,这是跟中华器官捐献发展移植基金会一起酝酿的,希望能针对尘肺病人成立专项救助基金,对晚期尘肺病人进行医疗救助,这应该是造福晚期尘肺病人的福音。 谈控烟 继续建议警示性内容印到烟盒上 北青报:您认为目前我国控烟成效如何? 陈静瑜:控烟方面,总的来说我们室内的控烟已经有成效了,但是在一些场合二手烟的危害还是很多。目前,全世界已有118个国家/司法管辖区最终确定烟草包装须采用图片警示要求,共覆盖世界人口的58%。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烟草产量第一、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未能实施这一举措。今年我继续提出了建议,呼吁加快推进国内卷烟包装采用图形警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统筹/刘晓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