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萧山医院呼吸内科护士们一起切蛋糕,共同庆祝5·12国际护士节。通讯员 孔林 摄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这样一群逆行的天使,用他们柔弱的肩膀挡在了我们和病毒之间。笨重的防护服、满是蒸汽的护目镜、疲惫的身躯、布满勒痕的额头……没有滤镜,没有精致的妆容。但,他们依然是这个春夏最美的风景。昨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我区华立飞等7人入选杭州市“最美护士”,蔡哲炜等21人入选杭州市“最美援鄂护士”。他们不仅成为我区7863名护士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更成为我区护士学习的榜样。昨日,记者走近华立飞、蔡哲炜两位优秀护士身边,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探寻他们内心的对“护士”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守。 蔡哲炜: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ICU护士 “男”丁格尔,救死扶伤不分性别 人物名片 文/摄 记者 杨雅 蔡哲炜,在新婚28天主动请缨援鄂,用事实证明“救死扶伤”不分性别,被评为杭州市“最美援鄂护士”。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也是蔡哲炜从武汉回来的第42天,重返岗位的第12天,作为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早已重新变回了以前的身份——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以下简称“ICU”)护士。 ICU病房是一个距离“死亡”最近的科室,就在他回到岗位的第三天,又有病人不幸离世。这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让蔡哲炜怅然若失,“无论是在ICU病房,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看到的是,人类的生命是十分脆弱的,活着,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新婚28天援鄂 援鄂52天,蔡哲炜学会了一些日常问候的武汉话,随着几句“不太地道”的方言,那段特殊的经历被娓娓道来。 “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转科转院的护理和‘消杀’……工作内容基本是相通的,但是工作的氛围和节奏截然不同。”蔡哲炜称,援鄂期间,隔离衣外还要穿防护服和隔离衣;N95口罩外还要戴1-2个医用口罩;吃饭时间要短,能量要高,尽量少喝水;5A-9A(凌晨班)、9P-1A(晚班)、1P-5P(白班)三班倒,随时待命……还要做好确诊病患的心理护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护理的病人中,有位老婆婆不太愿意跟我们说话。一开始我们不会说武汉话,后来慢慢学了几句,就用方言问她:‘老婆婆,你现在什么情况?能跟我说说吗?’慢慢的,她才愿意告诉我们,她想跟家人说话。我们就劝她,在这里一定要配合治疗,只有坚持下去,身体才会好起来,才能跟家里人见面。” 蔡哲炜认为心理护理的工作是循序渐进的,帮助病患建立信念非常重要,“只有她配合我们治疗,安心地看病,才有可能回到正常社会中,回到家人身边。” 说起家人,蔡哲炜想起了自己的新婚妻子,内心不免有些愧疚。他跟随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那一天,是他新婚的第28天。 “我们家这边有新婚30天回门的习俗,但因为疫情关系没能回去。”蔡哲炜表示,“我们刚结婚,不仅没能陪她回门,还要相隔两地,我很过意不去。但我妻子也是护士,她虽然舍不得,但是理解我想去帮忙、去贡献力量的心情,所以,我很感激我的妻子”。 童年埋下从医种子 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的ICU病房里,住满病人是常态,这对护士来说,是体力与责任的双重考验。护理专业毕业3年的蔡哲炜,轮转过多个科室,最后定在了ICU病房,口腔护理、皮肤擦拭、输液、鼻饲……每天进行紧张又熟悉的护理工作。 蔡哲炜表示:“援鄂的经历,无论是对我的人生还是职业生涯而言,都是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一方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另一方面,它让我变得更加耐心和细心,对自己的职业也更加认同。” 作为ICU病房“五分之一”男护士中的一个,蔡哲炜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少数人”而感到困扰,他认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护士细腻、贴心、善于发现细节,男护士有力量、胆子大,在涉及帮忙转运、护送、病人翻身等偏体力方面的工作时会更容易操作,男女护士都有各自的职业优势。 但说起他的从业初衷,还要追溯到童年。在蔡哲炜小的时候,曾经患上了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俗称“川崎病”),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我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但他们还是坚持给我治疗。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我才逐渐好了起来。”蔡哲炜表示,正是童年这场“死里逃生”的经历,在他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从医的种子。 “我很感恩父母当时没放弃我,也很感激当时救助过我的医护人员,我想,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就是我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救治每一个病患。”蔡哲炜说道。 华立飞: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护士 默默坚守,拼尽全力救助病人 人物名片 华立飞,从事护理工作已有11个年头。今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她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凭借强烈的责任心和扎实的护理技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获杭州市2019—2020年度杭州市“最美护士”、杭州市“最美援鄂护士”等荣誉称号。她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护士,没有可歌可泣的壮举,有的只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坚守!” 文/摄 首席记者 王慧青 病人、朋友,更是家人 1997年出生的陈飘维是萧山支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员中年纪最小的,说到华立飞,她充满感激: “有次我心跳加速,差点晕过去,是华姐姐一直照顾我。”援鄂52天时间里,华立飞是同院年轻护士的“大姐姐”,一旦有问题,都来找她解决。 时间倒转至2月8日,当晚11:30左右,熟睡中的华立飞被一阵电话铃惊醒,科室护士长询问:“有援鄂任务,是否愿意出征?”听闻此讯,华立飞没有半点犹豫,一口答应。与丈夫简单沟通后,顾不得5岁的儿子和94岁的奶奶,华立飞马上起身收拾行李。 初到武汉那几天,面对一切未知,一大堆问号在脑中盘旋, “我们能适应吗?能救治成功吗?防疫物资够吗?……”但来不及思考,很快,经过短暂的培训,华立飞和战友们就切换到了“战斗”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