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2020年上海浦江知识产权国际云论坛暨长三角珠三角知识产权合作联动大会“下半场”在上海申迪展示中心圆满举行,《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同步直播。来自海内外政府机构、外国驻华领馆、高等院校、律所、国内外企业等代表们围绕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展开深入探讨,共享经验,助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上海办事处主任,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技术贸易专家、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洪涌清在开场主持中表示,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各地以及各行各业进一步重视发展新经济,重视知识产权建设,将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型和经营模式创新型的独角兽企业成长,助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说明: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上海办事处主任,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技术贸易专家、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洪涌清
上海市人大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德毅在致辞中对论坛举办表示高度肯定:“论坛规模大、专业强、国际化程度高,理论与实务有效结合,是国内外各界人士共同探讨、研究、学习、交流知识产权非常有价值的平台。”他也希望本届论坛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窗口,让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讨论交流,相互了解,加快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公正良好的营商环境。

图片说明:上海市人大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德毅致辞
南南国际贸易促进中心主席耿弘在致辞中指出,知识产权与国际经济贸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如何较高,就有利于提高该国技术水平,促进该国技术发展,增加出口收入,增强国际竞争力。所以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水平,对于我国外贸具有很大益处,也非常有必要。”
专家学者共话版权保护 促进版权交易
在主旨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真知灼见。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何敏担任主持。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二级教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一德,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陶鑫良,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长、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孙远钊,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顾问委员、中国技术交易所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旭日等先后围绕“加强版权保护 促进版权交易”这一主题发表演讲,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既谈到数字音乐产业版权市场的乱象和整治措施,著作权许可模式,又谈到版权保护执法力度的平衡,版权产业对国家经济贡献等。

图片说明: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何敏
其中陶鑫良根据自身前往北极探险的经历,大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著作权授权模式。他指出互联网的海量作品,带来著作权保护这个时代难题,因而他提出“默示许可”的概念,“打破几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先授权再使用的著作权传统模式,改为在先声明才能授权使用,不声明就默认为许可的模式。”

图片说明: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陶鑫良
孙远钊教授将版权保护力度视为“走钢索”的过程,需要恰到好处,维护私权与公权之间微妙关系。他认为,版权交易本身是以许可为主导,不再是买卖,是以著作权为核心的商业行为,这个许可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法律科技与配套结合的混合型竞争或者是合作,如果它做得好可以对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非常巨大的力量,就是软实力。“我们今天很多行为都是在做交换,我们为了自己的方便要牺牲自己的隐私,牺牲我们所有权,以许可来代替,换取我们认为一些方便或者是厂家认为应该给我们的方便,就像看电子书也不是看我所拥有的书,是运营商许可我在看这本书。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发展版权产业,值得思考的内容。”
进入专题讨论环节,各种理念观点交流碰撞得更为激烈,看点十足,颇为精彩。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上海朱妙春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妙春,国际知识产权商业化委员会(IIPCC)新加坡分会主席黄瑞琪,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薛琦,金城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沙海涛,上海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珍愚五位专家同台,针对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发展问题展开探讨。

其中,薛琦律师指出,现在版权有三大问题,取证难,赔偿低,新型疑难案件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取证机制,减轻权益人取证负担,拓展电子数据收集途径,包括电子签名、可信时间窗、区块链等,微信微博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当然还有传统的法院调查取证方式,证据保全,这些都可以使用。“版权保护不仅需要加强版权司法保护,而且要完善事先利益的分配机制,版权登记制度,版权监察制度,以及版权交易规则制度。”

图片说明: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薛琦(右)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 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