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肩负着不同的使命。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梳理学校体育的价值和理念,揭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学校体育的价值内涵,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的实践及文化建设情况,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我国学校体育观意义重大。因此,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学校体育的功能势在必行。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总结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推动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由清华大学体育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体育部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体育史分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联合主办的“2019清华体育高层论坛”于2019年6月21—23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 论坛开幕式会场 论坛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实践和文化建设”为主题征文展开,征文对象为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科研人员;学校体育理论、体育史工作者;体育院系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等,组委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对此次征文投稿进行公平、公正评审,经过专家评审山东体育学院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拳击课程负责人卜宪贵博士的“基于电子游戏内驱力的高校课堂教学实证研究”被邀作专题报告并获表彰。 于芬教授为卜宪贵颁奖 卜宪贵博士的报告从实际现象入手,针对当前青少年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进而形成了严重的社会现象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卜宪贵博士认为电子游戏能够吸引青少年沉浸其中,使其乐此不疲的成瘾,其中电子游戏的内驱力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电子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电子游戏内驱力模型,并对电子游戏成瘾的机制机理进行了深度剖析,破解了网络成瘾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卜宪贵博士用另外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现象,怎样趋利避害,运用电子游戏内驱力正向的影响学生,采用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将电子游戏内驱力在教育领域中进行试验研究,结合高校课堂教学实际以及相关理论,根据电子游戏内驱力模型从激励设置、程序设置、任务设置三个维度十八个范畴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为期18周的教学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电子游戏内驱力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参与度与教学满意度。基于电子游戏内驱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借鉴依据。将电子游戏成瘾机制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为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卜宪贵简介: 卜宪贵先后获体育学及教育学硕士、管理哲学博士学位,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访问学者,莫斯科国立体育学院访问学者。2003年任教于山东体育学院,主持拳击教学工作以来先后培养了28位全国前三名运动员,多次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教练员成绩奖、教学优秀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