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维 徐晶 康康)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钱江两岸广袤的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居住新楼、出入有车,这些都不稀奇。让老百姓更享受的,是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 遍及村落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浙江农村的亮丽风景线。没错,乡村的全民健身场所,往往是一个村、一个社区最热闹的地方,是广大村民每天必到的“打卡地”。尤其近年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多次被纳入“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之一,体彩公益金的投入也优先向这些民生工程倾斜,大大提升了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走进杭州西湖区双浦镇三阳村,显眼的是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包括两片篮球场、一片笼式足球场、一座广场舞舞池、一条健身路径,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宜人。笔者到访时,正是晚餐后的闲暇时间,打篮球的、跳广场舞的,分外热闹。在足球场上,一帮10来岁的孩子正接受培训,看得出脚上功夫已十分了得。 村支书钱洪其介绍,村里素来健身氛围浓厚,上世纪60年代初就有“篮球之乡”的美誉。现在,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对全民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几年,不断对全民健身设施进行扩容、转型、升级。在满足村民健身、休闲的同时,也吸引周边村庄居民加入其中。 距离杭州100多公里的宁波市镇海区西经堂村与三阳村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座村的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祖孙三代”同堂:第一代是“文化礼堂”,下棋、阅读、听讲座,享受“静运动”之美;第二代的全民健身广场,包括健身苑点、篮球场、网球场,场上是生龙活虎、矫健的影子,这是“动感之美”;第三代则是一座全民健身大楼,器械健身、练操房等一应齐全,就连村里的舞龙队也特地留了排练场所,体现的则是“时尚之美”。 绕着村子走一圈,还有更惊喜的发现:村里铺设了一条彩色的健身步道。茶余饭后走一走,既是健身又是消遣。西经堂村充裕的全民健身设施,是宁波着力破解“去哪儿健身”问题的一个典型答案。 不光解决了“去哪儿健身”问题,还解决了“怎样健身”的难题。在西经堂村,村民还有专人指导健身。村里有排舞、舞龙、健身球、柔力球、篮球队等十余支运动队,每支队伍都配备一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村民的科学健身提供“私教”服务。而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阵容,浙江全省共有13万人。 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在满足群众健身“刚需”的同时,还以“刚需”带动经济,将“体育+”的文章越做越深,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平湖林埭镇徐家埭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2018年,该村获评“浙江旅游总评榜之年度人气旅游景区村”,除了山水资源,与村里的棒球场不无关系。 这个村的棒球场,是符合国际级青少年棒球赛规格的专业棒球场。为什么会在传统的江南水乡建起非常“洋气”的棒球场?村党委书记刘建群告诉我们:“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这一点村里人都明白。” 平湖日企、台商集聚,不少企业因为棒球场到村里来搞活动。此外,嘉兴毗邻上海,有上海青少年棒球发展的经验和资源可以借鉴。棒球场吸引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目光,去年小鹿联盟(江浙沪)秋季棒球联赛在这里举行,今年又与美国青少年俱乐部——贝比鲁斯棒球联盟牵手,将该联盟的中国总部运营中心引到了林埭镇。 “接下来我们将以棒球赛事为契机,做‘体育+旅游’大文章。”刘建群说,他们正着力提升村里的旅游接待能力,走好乡村振兴的体育之路。同时,村民也在抓紧开办农家乐、民宿,为“乡村棒球经济”的到来蓄力。 作为国家公益彩票,体彩公益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筹集到的公益金一半上交中央财政,一半用于浙江省的体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体彩公益金助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省共完成新建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2200个,每年投入1100万元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活动,极大地加强了全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在体彩公益金的支持下,村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更加方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