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临近,参加各项目比赛的河南队选手们已经进入到了备战的最后冲刺阶段,今天上午,在河南工业大学记者看到,河南蹴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场地适应性训练,为即将举行的比赛做准备。 在河南工业大学体育训练中心,由河南城建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河南蹴球队正在进行场地适应性训练,队员刘风光告诉记者,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一个是体力,另一个是战术的运动,这是需要动脑的,要知道怎么打,特别是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战术去追分。” 蹴球的比赛场地是正方形,四角设有开球区,中间有一圆圈用于摆战术球。运动员在比赛时,需要控制击球的方向、力量和节奏,布局球摆设的位置,谋划击球的顺序等。教练王红民说:“3—6月份我们一周训练三次,7、8月份我们每天都训练8个小时,主要是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所有的战术都是以基本功为基础的,如果基本功不到位或者在比赛过程当中心理出现波动,或者动作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失误,一次失误可能就会失去很多分,这样追赶起来就会特别的难。所以蹴球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 在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蹴球设置了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及混双五个竞赛项目,所以队员之间的默契度也是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队员罗萨依说:“相对来说我们是配合比较默契的,我们搭档了近一年,有时候就不需要讲出来就能够打出对方想要的球,或者把球发到对方想要的位置。” 说起即将在9月8号开幕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教练王红民信心满满,“我们准备的还比较充分,球类的项目没有其他更好的捷径,就是苦练,学生目前的状态都很好,也都有信心,力争有所突破为河南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