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网络上兴起的“代吃代喝”服务 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 居然又来了个“代吵架”服务! 什么情况? ↓ 近日,一则专业代吵服务的聊天截图在网上流传,聊天记录称专业代吵,“普通话100元一次,包吵赢”,对于上海、广东、湖北、福建等地的方言则需要加钱,而贵州、四川、重庆则不接单,商家调侃“吵不赢”。
对于该聊天,不少人笑言不过是段子而已。不过,记者搜寻发现,在淘宝网上,与此相关的业务并不少,同时该“商品”以5元到20元或者更高的价格被挂在了商品展示页。尽管显示的成交记录并不理想,但记者咨询商家发现,不少“单子”实际上并不通过淘宝线上下单,更多以微信支付完成。
对此,法律人士认为,随意对他人进行辱骂,侵犯他人权益,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对于网上“代吵架”业务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媒体人给出了答案 ↓ 【“专业代吵”挑战公序更涉嫌违法】 “专业代吵”说白了就是花钱购买对别人更具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辱骂以及诋毁,这不是严重侵犯他人权益的违法之举吗?如果这种“代吵”不求原则不守底线只求对他人的攻击伤害效果,恐怕更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甚至会造成恶性刑事案件,最终付出代价的,恐怕“寻代吵者”和“代吵者”谁都跑不了! “代吵架”严重伤害公序良俗和道德公德,严重者已经触犯法律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但这种原本畸形的东西竟然成为商品上架交易,反映出一种现实非理性甚至是违法行为演变成为交易的恶性趋向,这种交易本身更涉嫌违法和违反公序良俗,对这种交易行为更应该及时叫停和治理。 同时,“代吵架”行为商家淘宝平台,也从一定侧面说明了电商平台对其进驻商户经营行为监管的不到位和不科学,相对于有伤风化、有碍观瞻、损及公序良俗、影响法律争议的交易堂而皇之出现,其背后必然是电商经营平台监管的不力以及审核责任履行的不到位,因此,当务之急除了对“代吵架”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依法进行处理之外,更关键的还要固化电商平台经营监管责任,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以及违反公德良序的交易在平台现身,凡发现类似畸形的不法交易行为的,不仅要查处制止更要依法追究平台监管责任,惟有如此,才能彻底杜绝荒唐透顶的“专业代吵”畸形交易滋生。(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许朝军) 【电商平台不该为“代吵架服务”设摊】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套用这句话:电商平台大了,什么商品都有。或许有人会提醒,违法的“商品”除外。然而,由于平台审核的疏漏,个别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涉嫌违法的商品,也有可能堂而皇之地上架,就如网上售卖的“代吵服务”。 法律界人士表示,随意对他人进行辱骂,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同时,购买“代吵代骂”的人,也需要承担关联的责任。像那种将别人骂到“怀疑人生”的代吵代骂,也必然绕不开法律视角的审视。 销售和购买代吵代骂的当事人,一旦逾越法律界限,可能都得承担法律责任。那为销售代吵代骂设“摊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无事一身轻”?恐怕未必。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依法审核网售商品或服务,是电商平台最基本的责任。 那些明显违反法律的商品,自然要“红牌罚下”。对那些违反公序良俗进而有可能违法的商品,电商平台也要“亮出黄牌”,仔细甄别,别让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商品钻了空子。 近年来,在网上出现的“新职业”让人大开眼界,也远超出了“三百六十行”的指涉范畴。有需求就有商品,电商平台对各种脑洞大开的商品或服务持宽容态度,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不表示,就可以对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的商品放松审核,对其中蕴藏的法律风险视而不见。 就目前看,代吵代骂的销量并不理想,这或许是种消遣、炒作,可它的存在,至少折射出了部分电商平台管理仍需强化——只有拿捏好了包容“创新型商品服务”和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核的平衡,才能避免有些越过文明红线的商品或服务在线上大行其道。(新京报 黄齐超) 【代吵架服务:穿着服务外衣的违法行为】 不同价位,提供不同的吵架服务。在网络平台上,这些吵架服务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一些群体的需求。正如不久前出现的“夸夸群”一样,这都是精准服务的一种体现。但是,相对于夸夸群不同,“代吵架”服务却游离于法律的边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恶意辱骂他人,属于侵权,侮辱、诽谤导致他人生活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违法,更涉嫌到犯罪。对于那些购买“代吵架”服务的人来说,显然自己也要承当相应的责任。所以,购买“代吵架”服务,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满足,却也要为这种行为承当不小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