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乡创业获得成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但是蔡伟月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作为长汀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蔡伟月深受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一著作的启发,决心去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经过不断摸索,蔡伟月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接纳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到公司务工,同时,引导贫困户通过认种油茶增加收入。现在,蔡伟月的公司已经接纳村里20户贫困户,帮助他们从5000元年收入增加到1.2万元。如今,不仅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而且周边村20户贫困户也通过认种油茶树,顺利脱了贫。 村里荒山的巨变让乡亲们都认可了蔡伟月,2015年以来,他连续两届被推选为村主任。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耕道得到翻新和硬化,水利设施得到整修,生产有了发展,村主干道也改建为沥青路,铺了人行道,村容村貌更美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祖辈们为了人民、为了信仰走上长征路,为我们赢得了穷人当家做主人的机会。而我的长征,就是服务乡村振兴,我一定要走好这条长征路!”蔡伟月坚定地说道。 “荒山”变“青山”,再变“宝山” 讲述人:兰林金退伍军人、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大地农林合作社负责人 兰林金,今年57岁,是名退伍军人,18年前,在开采石头时,不慎炸断双手,炸瞎一只眼睛,成为一级伤残者。 “在我受伤时,我绝望过,痛苦过,挣扎过,三年内大门不出,小门不迈,天天待在家里。我有一位好奶奶,天天照顾我。在这段时间我想过自杀,但是我奶奶讲过这样一句话,她说我有一口饭吃就有你半口饭,你不用担心。”兰林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为了生存下去,兰林金必须要靠自己,他开始学着刷牙、洗脸、洗澡,苦练半年时间终于学会自理。后来他开始放鸭子,种烟、种芋头,挖鱼塘养鱼,但都失败了。 上世纪90年代,长汀县开始做好水土保持,鼓励大家多种树。经过多年“奋战”,红旗岭终于从“荒山”变成“青山”。 山上好不容易“披了绿”,2010年冬天的一场大火,把红旗岭又烧回了一座荒山。这时,兰林金注意到荒山上其他植物都被烧没了,但几株油茶树却还绿着,并且结了不少的茶籽。这让他眼前一亮! 种油茶树是个出路!虽然红旗岭山高地瘦土质差,种植油茶树困难重重,但兰林金寻摸了几天,油茶树一来可以防治水土流失,二来可以增加收入,是件好事!于是他下定决心,向村里提出租赁红旗山山场,种植油茶树,还要带着大伙儿一起干! 2011年春节,兰林金逐家逐户去谈,与50多户乡亲签订租赁山场协议,承包了2270亩荒山,在长汀县林业部门的支持下,种上了850亩油茶树。然而,还没等到收成,第一年一场大旱,让3万多株油茶树全死了。 补种不是长久之计,兰林金想到了“以短养长”的法子,他在山上养鸡养猪,一方面猪粪、鸡粪可作油茶树肥料,另一方面卖鸡卖猪的钱又可支持油茶的后续投入。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曾经的荒山满目翠绿,兰林金的850多亩油茶树也进入盛产期,“去年,我收获了2万多斤油茶籽,榨出油茶1000多斤,收入8万多元。” 看到兰林金的茶油很好卖,供不应求,很多村民也跟着他种植油茶。如今,兰林金跟周边6家油茶种植户成立了长汀县绿源油茶专业合作社。“我虽没了双手,但是靠着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了。如今,绿意葱葱的红旗岭,是我迈上致富路的‘宝山’,是我扬眉吐气的‘宝山’!”兰林金自豪地说道。 “90后新农人”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讲述人:傅桥福建新农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 河比田高,河道只见砂石不见水,每逢暴雨河水必是浑浊,河水混合着黄泥土越过河堤,吞没良田、村庄,四处肆虐……在“90后”傅桥的记忆里,小时候的伯湖村水土流失严重,“三天没雨便旱,三天有雨便涝”。 习近平同志十分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他曾5次到长汀调研,要求长汀“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经过长汀人民数十年的努力,长汀的“荒山”终于变成了“青山”。 山绿了、水多了、河床降了。2006年,长期在外谋生的傅桥的父亲回到了家乡,他在河田镇河田塅这块原来只能种地瓜的土地上,规模流转了近万亩土地,用来种植绿色、生态、优质的水稻,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种粮大户。河田塅这块贫瘠的土地也成了“万亩丰产水稻示范基地”。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傅桥上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回报家乡。2016年初,他回乡创业,认识了另外两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我们三个都有带领家乡人民发展经济的‘创业梦’,于是一拍即合,成立了福建新农人生态农业公司,别人都笑称我们是‘新农人三剑客’。” 虽然傅桥是土生土长的伯湖村人,但公司刚创立的时候,还是十分艰难。幸亏这时候政府送来了“及时雨”。当时,伯湖村刚好想发展生态农业产业,这与傅桥他们公司的愿景不谋而合,有了启动资金和规划,他们在伯湖村摸到了创业的“门”,扎下了根。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傅桥公司已有320亩基地,建成30亩温室大棚,种植了20亩葡萄,同时辅助种植红心火龙果、台湾蜜枣、桑葚、茂谷柑等果蔬,全年都有产品上市供游客采摘。 “最让我兴奋的是,自己的创业不仅给贫困户带来了收益,还带动村民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傅桥说。 2017年9月,傅桥公司被引入《伯湖村激励性扶贫葡萄种植项目》,第一期划拨出20亩葡萄园,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在伯湖村34户贫困户中筛选出有劳动力、有意向种植葡萄的20户贫困户,由公司统一提供果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指导绿色防控,每户认领种植1亩。最终,每户贫困户都增收了5500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年来,傅桥他们每年都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广大种植户、困难群众授课五六场,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生产技术传授出去,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从穷窝窝到幸福小区,“感谢政府帮我脱贫了” 讲述人:刘春生长汀县古城镇马头山村村民 刘春生是长汀县古城镇马头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前,一家5口人挤在偏僻山村的泥坯房里,下雨时“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苦不堪言。如今,全家搬至幸福小区的三房两厅安置房,宽敞明亮。 刘春生说,这些年全家人生活的改善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让他和家人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