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推广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部分。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村民自治树新风 “过去,在我村的民俗中存在着小孩满月、周岁、十六岁要向亲属邻里分喜包、食油、大米等物品的做法;婚嫁大操大办,彩礼数额不断攀升,送嫁人数规模宠大,上菜比档次、晒花样;丧礼铺张浪费,请乐队、办桌……” 马甲镇永安村老协会相关人员介绍,种种陋习不仅容易引起攀比,还增加了大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家庭因一场婚礼而返贫。 2018年9月,永安村四房组村民杜某某因病过世,恰逢该村提倡丧事简办初始阶段,刚刚新当选的村民小组长杜成度立即找来主事的乡贤,商议如何推进丧事简办事宜。经过村民乡贤的劝导,亲属最后讨论决定将丧事简办。 同年10月,四房组年高望重村民吴某某逝世,享年94岁,系四房组最年长者,儿孙满堂,其亲属共130多人。大家集体商定,严格按照永安村移风易俗新的村规民约的规定,自觉遵守,不大摆宴席,一切从简。 “按照前些年习俗,长辈高龄逝世,属于‘大福’,丧事期间,光酒席起码得办上30多桌。如今,我们决定提供简单‘下山饭’(四菜一汤),积极响应当前的移风易俗新村规民约。”永安村民代表聂恒强说。 在区里的统一领导倡议下,永安村建立“一约四会”,即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个群众组织建设,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编制了贴合群众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对婚丧喜事的宴请人数和桌数、违约处理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逐步改变原先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比如规定:迎亲拱门不超5个,请桌不超25席;治丧时间不超过3天且夜间10点后不可播放南音、民乐,乐队限制在3队以内,彩匾花圈控制在10个以内,“头七”不请客等。 此外,该村还通过在全村张贴和分发移风易俗倡议书、悬挂横幅标语、村村响广播宣传等形式,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永安村两委、“夕阳生辉”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老协会理事等为确保深化移风易俗,夯实省级文明村创建成果,挨家挨户分发《移风易俗倡议书》,并且组织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如今,在党员、村干部的带头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永安村已经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移风易俗风气,文明之风吹遍永安村各个角落。(东南网记者 薛逸群 通讯员 梁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