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报告之争本质上是一场全球疫情描述话语权的角力战,是在争夺书写历史的决定权。正如我昨天日记所总结的:目前中国不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也不具备讲好西方坏故事的能力,更不具备讲坏西方好故事的能力——也就是西方能把中国成功抗疫讲到这种程度的能力,但中国有一个西方所不具备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盟当然不认为自己错了,可是当它主要靠嘴的时候,就只能妥协了。西方崛起的过程中深知真理都是在大炮射程之内的。 今天的西方有普世价值,但缺少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和药品,彼此之间甚至要靠抢夺他国医疗物资这种直接夺财间接害命的方式才能救自己的命;中国的理念与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及所谓的人权不都契合,但有西方急需的能救命的医疗物资。所以当西方用普世价值的“优势”来攻击中国时,中国自然会用自己的优势来回应。 (乱猜一下:西方这么积极地向中国推荐普世价值,是不是也想中国变成它们那种状态呢?可是如果中国也和西方一样有普世价值而没有医疗资源,谁能帮西方度过现在的难关呢?为己为人,西方还是住手吧。) 我总觉得真正普世的好东西,都是大家抢着要、争着要的,而且肯定是要了以后用了以后,效果好的;而不是那些强逼着其他国家要的东西。人都不傻,你的东西真要好,谁还会拒绝呢? 看到今天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近一百年前中国积弱积贫时期出版的《阎锡山日记》里的一段话:“中国苟欲自强,简单一句话,就是无论男女老幼,统统向造产路上走,做的向造产路上做,学的向造产路上学。美国人的生产能力平均美金四百元,合我国币一千六百元,而中国人的造产能力平均二十五元,仅得美国人六十分之一,这样薄弱的造产能力,如何能强国呢?”。 今天中国早就超越当年遥不可及的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所以也才能中国一硬,欧盟即软。 当然,中欧关系是战略性的,影响双方关系的原因很多,绝非今天一个合作抗疫可以涵盖。西方媒体也承认,欧盟正为在中国的欧洲企业争取更佳待遇,而在疫情大流行前,中欧每日的双边贸易额超过16亿美元;德国汽车制造商、法国农民及其他产业,都高度依赖对中国出口。 欧洲的这份报告也说明它还停留在十九、二十世纪,还以为是它在制订游戏规则,它来充当裁判。一个还没有战胜病毒、救命的医疗物资还依赖中国的欧洲,怎么还有资格出来按自己的意愿任意书写历史呢? 由于中欧关系也是我高度关注的领域,所以这里就多说几句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欧洲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现实政治层面的,即以法德为中心的西欧和它们支配下的欧盟,中东欧、南欧、英国和俄罗斯都较少涉及。英国深陷脱欧危机和乱局之中,早已丧失了挑战中国的意愿或者说能力。中东欧和南欧在经济上对中国寄予厚望,迫切要加强在这列东方经济快车上的地位。俄罗斯面对西方的长期打压,更是和中国建立起准盟友的关系。 理解中欧关系,有几个关键数字必须了解:欧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第三大;欧盟总面积439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一半;欧盟人口5.1亿,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多点;欧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66万美元,是中国的三倍多;欧盟已建成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商业、农业和渔业政策,19个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并统一内部市场,实现了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 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就是从这一年,欧盟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至今已持续十五年。显然,政治关系也是跟着经济关系走的。 2018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6039亿欧元(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2099亿欧元,同比增长6.2%,自中国进口3940亿欧元,同比增长5%。逆差是1841亿欧元,2018年欧盟整体逆差为226亿欧元,也就是说欧盟和全球其他贸易伙伴的顺差为1615亿欧元。每两天的贸易额相当于双方建交时一年的贸易额。这可以解释中欧之间何以经济摩擦如此严重。 截至2019年2月底,欧盟累计对华投资项目超过4.7万个,实际投资1322亿美元,是中国第三大外来投资区。中国则是累计952亿美元,欧盟是中国第二大投资地。双方差距在迅速缩小。投资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具体体现,双方已经平起平坐。如果不是欧洲对中国投资进行限制,恐怕中国早就赶超了。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中欧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由中国国务院总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主持。 铺垫完了,下面就谈影响双方关系的因素。 正面因素有: 首先从地缘政治角度,中欧双方相隔遥远,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威胁。同时欧洲也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的霸主,事实上经过两次主要发生在欧洲本土的、代价极其惨烈的世界大战,它自己也已丧失了角逐世界霸主的意愿。 当然更重要的是,欧盟正经历历史上少有的内忧外患,包括民粹主义崛起、英国脱欧、种族危机、难民危机、竞争力下降、俄罗斯的安全挑战、美国对传统盟友体系的破坏。所以当面对中国的崛起时,它虽然不愿接受,无法接受,但其反应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最多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而已。 其次,中欧经济互补性高。欧盟基本上在高端,比如空客、核能、污水处理;中国整体上还是在中低端。 最后,中欧双方在全球治理、共同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方面有很多共识。比如气候保护、捍卫自由贸易、推进全球化、反恐。尤其是在今天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的时代,中国成为欧盟在上述议题上可以依赖的主要力量。 李克强与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资料图/新华社) 中欧的冲突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升级对欧盟造成巨大冲击。 比如中国的发展,导致欧盟制造业的衰败——要么由于竞争失败而关门大吉,要么转向中国等新兴国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实力基础,这种局势如果不能逆转,对欧洲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